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心理
11.1复习笔记
一、美育心理概述
1.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心理学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的学问,主要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美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2.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美育心理学的对象
美育心理学以美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美育心理现象和美育心理规律。

(2)美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实践任务
揭示美育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选择美育策略、提高美育的效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理论任务
美育心理学在解决美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总结各级学校、各门美育课程和有关美育活动的经验,上升为美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美育心理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为学校美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的证据。

3.美育心理学的简史
美育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家自己开创的新兴学科。

(1)美育心理学是由刘兆吉教授领导一批中青年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81年,刘兆吉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美育心理学”的概念。

1983年,刘兆吉以“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公开发表了美育心理学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美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5年,刘兆吉撰写的“美育心理”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伞书·教育卷》,标志着美育心理学正式得到国家承认。

(2)1987年,“美育心理研究”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美育心理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此后,刘兆吉组织重庆、成都及河南的心理学工作者,组成了美育心理学的全国协作组,共同开展美育心理研究.美育心理学开始得到推广,并逐步走向礼会。

(3)1989年,韩进之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采纳刘兆吉的建议,首次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增加了“美育心理”一章,确立了美育心理学在统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中的地位。

1990年,刘兆吉主编的《美育心理学》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美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

(4)1997~2002年,赵伶俐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版了《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对审美化教学原理在
教学、教师培训,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是美育思想理论和美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进一步落实与深化。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美育,这又为美育心理研究,为美育心理学的繁荣和昌盛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
1.青少年的审美心理结构
(1)审美认知亚结构
审美认知亚结构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并对未来的审美活动起着支配作用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活动中,它主要负责审美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是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的认知机制。

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①审美认知器,如审美感知、审美记忆、审美想象、审美思维等;
②审美认知策略或审美认知技能,如快速扫描、逐点分析、整体概括、保持适当心理距离等;
③特殊审美认知能力,如音高辨别、曲调识别和记忆等音乐认知能力,色彩差异的评定、空间位置的敏感性、形状结构的把握等美术认知能力,以及情感的动作表现力等;
④相关的审美知识和独特的审美经验结构,例如美学、艺术学、艺术史学、历史学、宗教学、各门具体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先前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审美经验等;
⑤审美的元认知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审美认知活动进行认识、监控和调节的高级认知成分,是对个体的审美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起到审美反馈的作用。

(2)审美情感亚结构
审美情感亚结构也称美感亚结构,是个体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与审美认知过程密切相
连的、个体对外部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审美需要而形成的心理体验。

从产生和表现形式看,审美情感亚结构中主要有下列成分:
①直觉美感,这是在审美注意和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迅速而短暂的美感体验。

②形象性美感,这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审美记忆、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而实现的审美情感。

③理性美感,这是在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等高级审美认知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情感。

(3)审美心理倾向亚结构
审美心理倾向亚结构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等成分,它使个体倾向美的事物或回避丑的事物。

①审美需要是个体对美的现实和美的体验的需求,是个体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

②审美兴趣是个体追求美、向往美、积极地理解美和评价美的审美认知的倾向性。

③审美价值观是个体审美心理倾向亚结构的核心成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价时的观念系统。

在个体的其他心理活动正常的前提下。

2.青少年审美心理过程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过程的准备阶段是指个体进入审美状态之前的预备阶段。

审美准备阶段是实际的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事先的、长时性的准备状态和暂时的、情境性的准备状态。

这种审美准备为个体实际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心理条件上的保证。

个体把事先的、长时的审美准备全部调动起来,创造出可能的心理条件来为实际的审美活动作准备。

(2)审美初始阶段
审美活动一般起始于两种情境。

一是审美对象突然出现,作为一种审美刺激引起了个体
的审美注意,并使个体中断其他的心理活动转而进入审美状态,这常常是在个体事先没有准备的状态下突然进入审美状态。

二是由于审美期望引起审美活动,这是个体根据已知信息或经验对即将出现的审美对象进行有准备的审美活动。

在审美初始阶段,最典型的心理现象是由审美感知引起审美注意从而引起审美活动,或由审美期望引起审美注意从而引起审美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情境性的、直觉性的审美情感。

(3)审美观照阶段
观照阶段构成了审美活动的主体。

观照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凝神专注,主要心理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识别、联想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直觉性情感活动和形象性情感活动。

这个阶段由于认知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同而相对区分为两个亚阶段:一是由审美感知和审美记忆交织而形成的审美识别阶段;二是由审美记忆和审美理解交织而形成的审美理解阶段。

(4)审美效应阶段
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对象离开审美主体或审美对象暂时消失时,审美观照就结束了,但审美活动并未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审美活动的效应阶段。

审美活动的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对当前审美活动的直接效应;一是对个体未来的审美活动的间接效应。

审美活动的直接效应是对审美对象的继续评价和对审美欲望的强化;审美活动的间接效应主要是对未来的审美活动的影响。

3.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审美心理的萌芽期
一般认为,儿童的审美能力最初来自于遗传的普通感知能力。

婴儿在2~3月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

但儿童早期的美感表现是不太一致的。

(2)审美心理的发展期
进入幼儿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简单的绘画、音乐、舞蹈、体操和手工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体验到与生理快感不同的审美快感。

但他们对美的评价还没有较完善的标准。

到小学阶段,由于儿童开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上文体娱乐活动的日益增多,其审美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只能以某种朦胧的形式表现出来,审美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3)审美意识的形成期
到青少年时代,由于个体知识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加上情感的丰富和性的成熟,其审美心理结构有了飞速的发展,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欲望和审美理想在内的审美意识初步形成了。

这时的个体在审美心理发展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①审美范围日益扩大。

②审美评价的形成。

③审美感受增强。

(4)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期
到青年时期,青年人由于知识的进一步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对美的理解大大加深,审美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逐步接近成人水平。

4.青少年审美认知的发展
(1)审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①审美认知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根据对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提出了审美认知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0~2岁,婴儿知觉期。

这时,婴儿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几何形体,发展最初的知觉能力。

第二阶段,2~7岁,符号认知阶段。

儿童开始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