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类散文往往在写景叙事的同时注入了抒情、说理、议论等因素。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作者,理解文章内涵。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名作。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联系实际领会作者所阐发的“理”。
接下来我谈谈学情。
此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的散文,对此类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字词并不难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一般能疏通文意。
因此我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只对关键字词及文章大意进行必要点拨。
语文《课标》指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重
点)
2.抓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领会文意(重
点)
3.了解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
旨(难点)
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前面已经学习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由兰亭集会引发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慨,《赤壁赋》由泛舟赤壁想到人生须臾,宇宙无穷。
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又要给我们讲什么呢?(这是导语部分)
二,字词点拨,归纳总结:先请同学指出在预习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字词句,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一起解决。
(无形中促进共同学习)。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个关键点在于要学会归纳、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用法。
因此,教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进行解析。
如本文词类活用现象如“相”“舍”等,古今异义现象,另外,重点住处虚词“其”“以”的用法。
(“其”字的用法通过它在句中出项的位置来判断)
三,细读文本,理解文意:先请学生诵读,并借此纠正发音。
文章特点: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呼应。
基于这点,抓住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呼应之处,采用问题设计层层引入。
第一自然段:抓住“华”字读音。
同学借助工具书及上下文的联系正音。
另外,抓住开篇第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以时间、地点、人物、记游原因入手?”从而点出本段段意——“音谬”现象,进而有第四自然段的“学者要深思慎取”的议论。
(这就通过段与段,句与句的呼应,引导学生曾曾深入分析)
第二、三自然段: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悔”和第三自然段的“叹”入手。
作者由“悔”结束记叙,由“悔”生“叹”,而由“叹”兴起议论。
通过引导学生地靠作者悔的原因,作者叹的内容,从而得出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记叙的“游洞”意识,并由失败的游洞经历悟到做事除了要有“力、物”的物质条件外,还要“有志,尽吾志”。
在两段之间,抓住句与句的呼应,引导学生来理解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特点。
如:由“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游洞叙述,联系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议论。
(这里仍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并且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行发现。
)
在基本理解文意基础上,要求学生诵读二、三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四,联系作者实际以及自己的体会,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由于写作年代较远,对道理进行升华。
主要让学生自行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可进行必要点拨,我主要将本文道理概括成“为”的哲学。
作者就是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出洞,是在能“为”而“不为”的情况下引发议论。
五,小结:对本文出现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再进行巩固。
另外引导学生小结——本文记叙什么,议论什么,怎样从记叙转入议论,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六,作业:熟读全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写一篇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板书:
叙议
1.音谬(“华”)———— 4. 深思慎取
“为”
2. 游洞(“悔”)————
3. 志(“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