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10
第3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于1961 ) 年出版了《贸易和转变 年出版了《贸易和转变》(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书,针对发达国家之 )一书, 间的贸易提出了需求相似理论( 间的贸易提出了需求相似理论(Theory of 提出了需求相似理论 Demand Similarity). ).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17
第5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Raymond Vernon) 弗农 年发表的《 于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 年发表的 际贸易》 际贸易》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一 ) 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对产业内贸易做了解释. ,对产业内贸易做了解释.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7-1
1
第4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章
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显著特征: 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显著特征: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增长,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增长, 成为国际贸易主流; 成为国际贸易主流; 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 (2)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许多国家在 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类似的工业品. 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类似的工业品. (3)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 (3)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 重不断上升.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3
第1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 ) 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增长时, 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增长时, 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是产业内同类产 品的贸易,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 品的贸易,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提 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 贸易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贸易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4
第1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 产品,同质产品在价格,品质, 产品,同质产品在价格,品质,效用上基本相 对于同质产品间的贸易, 同,对于同质产品间的贸易,首先是运输的原 消费者希望能就近获得供应, 因,消费者希望能就近获得供应,于是就会发 生就近进口或出口; 生就近进口或出口;其次是由于一些产品的季 节性特点和各国生产季节的差异, 节性特点和各国生产季节的差异,这会导致一 个国家对这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 个国家对这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5
第1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 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商标,牌号,款式, 础,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商标,牌号,款式, 性能,质量,用途,包装,信贷条件, 性能,质量,用途,包装,信贷条件,交货时 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 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这种异质性 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心理, 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 次的需求, 次的需求,从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 的发生. 的发生.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13
第3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发达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非常 相似, 相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需求结 构和需求偏好差别大, 构和需求偏好差别大,发达国家的贸易量要 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 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11
林德的基本论点是: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一,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 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 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它的国内需求条件. 二,工业品贸易量取决于需求结构和需求偏 好相似程度 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一国代表 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 因而这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如果两个国 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 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 品,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2
第1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7-1
产业间贸易(intertrade)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贸易各国交换由不同生产要素生产的完全不 同的产品,如粮食和飞机,服装和计算机等, 同的产品,如粮食和飞机,服装和计算机等, 也叫部门间贸易. 也叫部门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trade)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贸易各国交换由相近生产要素生产的高度相 似的产品,如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汽车, 似的产品,如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汽车,飞 机,化妆品等,也叫部门内贸易. 化妆品等,也叫部门内贸易.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8
第2节 规模经济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1979年保罗 克鲁格曼(P.R.Krugman) 年保罗克鲁格曼 年保罗 克鲁格曼( ) 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将规模报酬理论引入国际贸 易分析中, 易分析中,从理论上对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 品的"双向贸易"做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品的"双向贸易"做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14
第4节 技术差距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提出 ) 了技术差距理论( 了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y Gap Theory). ). 证明了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也 能发生贸易. 能发生贸易.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6
产业间贸易理论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比较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区别要素 贸易伙伴国 理论基础 贸易动因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是否易于引起贸易摩 擦
产业间贸易
要素禀赋差异大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 要素资源禀赋理论
产业内贸易
要素禀赋相似经济发 展水平相似的国家
产业内贸易理论
差异产品条件下的规 模经济 没有强烈收入分配效 应 不易引起贸易摩擦
比较优势
较强的收入分配效应 较易引起贸易摩擦 国家之间要素资源的 竞争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竞争优势
公司优势的竞争
7
第2节 规模经济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12
2010-7-1
第3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三, 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需求结构 的主要因素. 的主要因素. 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 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 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 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 贸易机会就越多, 贸易机会就越多,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则是 贸易的潜在障碍. 贸易的潜在障碍.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21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假定 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 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而规模经济现象在许多 行业中非常突出,例如在制造业中, 行业中非常突出,例如在制造业中,随着生产 规模的扩大,生产时间的延长, 规模的扩大,生产时间的延长,机器设备闲置 减少及利用率提高, 减少及利用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得 到提高,从而导致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 到提高,从而导致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即出 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 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19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7-1
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20
第5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节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新产品最初总是出现在 最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在这些发达国家, 最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在这些发达国家,良好 的教育条件与雄厚的科技力量可以充分提供企 业创造发明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条件, 业创造发明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条件,完备 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旨在鼓励创造发明的税 收结构与产权制度为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宽 松的外部环境, 松的外部环境,且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企业家 对新机会有把握和利用能力; 对新机会有把握和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