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CHPR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H-O模型分析/里昂提夫之迷/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专题: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要素回报的影响?第1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代表人物:Eli F.Heckscher,1897-1952; Bertil.Ohlin,1899-1982;代表作Heckscher, 1919:< effects offoreigntradeonincome>,Ohlin,1932:<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突出贡献是对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原因的解释。

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一、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1)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是描述产品属性的指标,如单位劳动所需资本:β=K/L.。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例如:只有两种商品(棉布和钢铁,以C和S表示)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以L和K表示),如果(K/L)S大于(K/L)C,则称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棉布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资本,而且生产沿着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射线进行,则该射线的斜率就是生产该种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2)要素丰裕度✓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是描述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指标。

有两种定义要素丰裕度:✓一是用实物单位定义:各国所有可利用的要素的总量的比值(TK/TL);✓二是用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的时间价格的比率: θ a=W a /i a, θb =W b /i b一般说两种定义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一致:如果中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小于美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TK/TL)c ﹤(TK/TL)u,则称中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即如果中国与美国相比,劳动价格/资本价格比率较较低,θc﹤θu,则中国劳动丰裕,美国资本丰裕。

劳动丰裕的国家可以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则可以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丰裕度可以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体现出来。

如图:图2-3 要素丰裕度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二、H-O理论基本内容(一)H-O模型基本假定李嘉图模型的一些假定条件也适用于本模型,如市场完全竞争;无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而国际间要素不流动,且生产要素充分就业等。

除此之外,还强调以下假定:1.2⨯2⨯2模型,即两个国家(A,B)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良种商品(X,Y),且劳动和资本具有替代性,两国同种要素同质。

2.两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技术系数,即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投入同量的劳动和资本。

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增加K和L带来商品产量的同比例增加);4.两国需求偏好相同(如果两国的相对价格相同,则消费X和Y的比例相同);5.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国劳动丰裕、B国资本丰富;(二)H-O模型内容及逻辑思路H-O模型的主要思想: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内容:1.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是贸易决定因素。

比较优势是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的;2. 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贸易使双方获利,并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缩小。

3. 从资源优势角度解释了国家间比较优势差异的根源,能较好解释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贸易和分工模式。

逻辑思路:(1)两国生产同样产品,价格的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2)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价格的绝对差由成本的绝对差决定的;(3)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的比例不同,即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同而表现出来;(4)两国技术水平相同时,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同是源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同。

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就产生了不同的成本比例。

(5)在不考虑要素需求的情况下,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供给,即该要素的禀赋大小。

所以,价格差异根源与要素禀赋差异有关(三)贸易与分工的福利H-O模型的逻辑思想可以使用一般均衡分析来说明。

图3-3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棉布和钢铁。

左图是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3-3右图表明中国分工生产棉布,美国分工生产钢铁,两国的这种分工与贸易均衡图3-3中国和美国贸易与分工结论:两国分工生产并出口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后,两国的福利都得到提高。

也可以数学证明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要素价格的差异和比较成本差异。

见教材三、H-O模型的数学证明例如: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L为单位产品劳动投入,K为单位产品资本投入;W为工资率;i为利息率;P为单位产品的成本;假定A国劳动丰裕,B国资本丰裕;A、B两国的技术系数完全相同规模报酬不变,已知β =K/L,θ =W/i,•1、推导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P ax= L ax W a + K ax i a = L ax i a[W a / i a+ (K ax/ L ax)]•P ay= L ay W a + K ay i a = L ay i a[W a / i a+ (K ay/ L ay)]•P bx= L bx W b + K bx i b = L bx i b[W b / i a+ (K bx/ L bx)]P by= L by W b + K by i b = L by i b[W b / i a+ (K by/ L by已知β =K/L,θ =W/I,可以用β和θ将上式替换;由于两国的技术系数相同,因此有:Lax=Lbx=Lx;用LX代表两国生产X产品的劳动投入系数Kax=Kbx=Kx ;用KX代表两国生产X产品的资本投入系数Lay=Lby=Ly;用Ly代表两国生产Y产品的劳动投入系数Kay=Kby=Ky;用Ky代表两国生产Y产品的资本投入系数又由于βx‹βy,θa‹θb,,可证明:Pax/Pay≠Pbx/Pby计算:Pax/Pay -Pbx/Pby 2、计算A 、B 两国比较成本差由于θa -θb<0,βy -βx>0, 所以:P ax /P ay - P bx /P ay ﹤0结论:A 国劳动丰富,在X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出口X 产品;同理可以证明,B 国在Y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整个证明过程强调了要素禀赋差异而导致的要素价格的差异和比较成本差异。

四、对H-O 模型评价H-O 模型是建立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的,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严密推导论证,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完备。

(1)H-O 模型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 (2)H-O 模型中生产要素增加到两种; (3)更通俗解释国际贸易原因,利益和模式;但仍然是供给的静态的分析,假定非现实,不能完全解释发达国家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同行业之间的贸易无法解释。

自1950年代初起,随着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所作的实证检验的不断出现,这一理论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第2节里昂惕夫之迷NEONTIEF PARADOXWasily Leontief 因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的计量经济学成就,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里昂惕夫的研究在1953年,利用1947年的美国经济投入-产出表,对该年度的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揭开。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与H-O 模型的预测完全相反。

))(())(()(()/()/()/()/()/()/()/()/(y b y a yx y b a x yb x b y x y a x a y x y y b b a y x x b b a x y y a a a y x x a a a x by bx ay ax L L L L L L L k i w i L L k i w i L L k i w i L L k i w i L p p p p βθβθββθθβθβθβθβθ++--=++-++=++-++=-表中说明,美国的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低于进口竞争商品二、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科技进步以及信息的获得可以形成新的比较利益,也是影响和决定贸易的新因素;(一)自然资源H-O模型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投入分析。

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例如石油、矿砂、矿产品、木材等,(二)人力资本H-O模型假设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事实上同类要素间会有很大不同。

就劳动而言,熟练与非熟练工人一小时的工作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而熟练工人的背后是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投入,大量的科研与开发投入,实际上就是大量的资本投入。

(三)贸易壁垒H-O模型中,假设贸易是自由的。

在里昂惕夫的研究中,他也如实地引用了原始的统计资料,而没有剔除关税以及其它贸易限制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而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

(四)需求逆转H-O模型中,两国消费者偏好假设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国际贸易模式只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需求因素无关。

但在现实中,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既可能来自供给方面,也可能来自需求方面。

如果需求的影响超过由原来比较成本决定的供给的影响,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五)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的,Y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Y变成劳动密集型,X变为资本密集型,这种现象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

原因:不同产品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差异。

如果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H-O模型失去指导意义;例如: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美国国出口Y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3节国际贸易与要素收益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本国要素收益分配和对各国收益差距的影响,发展和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体系。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A)研究的问题是长期内国际贸易对国内不同要素实际收益的影响。

S-SA定理基本观点自由贸易提高价格上升产业(出口)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价格下跌产业(进口)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

例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X使A国劳动的实际收入W上升, 资本的实际收入i下降。

1、短期效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产出的乘积。

在短期内,中国出口棉布,进口钢铁时,会造成棉布价格Pc上升,钢铁价格Ps下降。

于是,棉布部门的工资和利润都会上升,而钢铁部门的工资和利润都会下降。

2、长期效应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自由流动,因此劳动力和资本都会流向回报更高的行业,即从钢铁部门流向棉布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