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多流的。
“华夷五方之民”交错居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婚联姻不断出现,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使中华民族初具雏形。
2.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汉族的形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稳固的凝聚核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不断迁徙、相互融合的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各民族在大统一条件下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
宋朝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
元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融合,中华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发展。
3.1840年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吧中华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成了一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进一步的增强。
中国各族人民在反对外敌侵略的斗争中从自发的联合逐渐走向自觉的联合。
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国家的构建的历程。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共同归属。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当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完成。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制度和国家管理制度的空前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正在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体联系,中国各民族日益凝聚成统一的中华民族。
5.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代的自觉民族阶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在中国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已结合成统一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华民族的称呼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共性和共同意愿,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
3.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多元”是指各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
“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整体的同一性,又有各民族平等存在的各具特色的差异性。
4.中国56个民族既有自己的本族认同,又有对中华民族的高层次认同;而且对中华民族高层次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各自的认同。
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深刻的文化特征,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有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
6.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中华民族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7.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8.以中华统一为正常,以国家分裂为异常,已成为各民族的共识。
9.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立足点。
10.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我们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三课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1. 爱国主义是对爱国感情的提高和升华,是关于爱国的系统思想观点,一般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具有荣誉感和责任感。
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的统一。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国前进的正确道路,坚持对外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祖国利益紧密相连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紧跟时代节拍,改革创新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必须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四课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1.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神圣使命。
2.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3.国家统一带来了辽阔的疆域、强大的国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繁荣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增强了民族间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各民族的向心力,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4.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实施宏大的公共工程建设,这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
5.历史表明: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华民族每一段强盛时期,都是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和睦相处的时期。
6.在新的形势下,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巩固的人民政权和强大的人民军队,全国各族人民具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坚定信念和充分条件。
7.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文化认同,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社会意识。
凡涉及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中国各族人民决无半点含糊,从不退让。
第五课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1.民族团结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相互适应、友好和睦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2.在我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
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之一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繁荣昌盛。
4.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备因素。
5.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
6.维护民族团结,就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爱护、互相支持,在民族平等基础上互通有无、互助合作、取长补短,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加强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自觉性、坚定性。
7.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8.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即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第六课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1.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
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2.振兴中华,终究要靠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要靠发展。
所以,中华民族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发展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3.发展是当今时代振兴中华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
4.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的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各民族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上存在较大差距。
以及各族人民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上。
5.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
“两个共同”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6.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7.各民族要在国家支持下,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本地优势,充分体现内因、主体作用,共同团结奋斗,努力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七课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策保障1.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何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是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准绳,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完整的民族政策体系,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3.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4.在我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昂面的平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发展程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没有特权,任何民族的权利也没有被限制;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而且包括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努力为各民族创造平等享受的条件。
5.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6.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7.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8.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