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江区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期中试卷2019.11(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
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
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A.固体传声比气体快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声咅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2.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震耳欲聋、②悦耳动听、③隔墙有耳、④低声细语、⑤掩耳盗铃。
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A.①②B.①④C.②⑤D.③⑤3. 2019年5月,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东方红3号”即将交付使用。
该船多项指标国际领先,特别是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当船行驶时,水下20米以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
根据以上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C.声呐探测是向海底发射次声波D.噪声会干扰声呐探测系统4.为了节约用水,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A.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5.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要吸热的是A.壶口附近的 B.北方的冬天, C.铁矿熔化成的 D.夏天的清晨,“白气”植物上的雾凇铁水蜻蜓身上的露珠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高压锅可以快速将食物煮熟,是因为气压越高沸点越低,因此水可以更快沸腾B.冰箱冷冻室内取出的冰棍上出现白色颗粒,是由空气中的小水滴凝固而成C.夏天炎热的南方,开着空调的车窗外侧出现的水雾,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D.冬天寒冷的北方,测量室外气温时不能选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太低7.下列关于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A .图A 壶口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 .图B图像可能是松香的凝固图像C .图C 为曾侯乙编钟,敲击不同的编钟音色不同D .图D ,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8.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9.关于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B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C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D .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白纸上用红色水彩笔写上红色的“X ”字.当你通过红色玻璃观察白纸上的“X ”字时A .看到清晰的红色“X"B .看到清晰的黑色XC .看到清晰的红底白色“X"D .几乎看不出“X ”11.如图是敦煌塔式太阳能电站,它装有1.2万块,每块面积约115m 2的反射镜,将太阳光反射集中到一个高塔顶部的接受器上,在这里把吸收的太阳光能转化成内能,再将内能传给工作物质,经过蓄热环节,再输入热动力机,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最后以电能的形式输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射镜是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 .接收器是黑色,因为黑色吸收各种颜色的光,吸热效果更好C .太阳的热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到地球的D .越靠近高塔的平面镜,光的反射角越大12.如图所示是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块平面镜均相对水平面倾斜45°角。
现有一艘军舰位于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则人眼看到军舰所成的虚像位于A .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B .平面镜1的正上方C .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D .平面镜2的前下方二、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8分)A .小孔成像B .手影游戏C .水中倒影D .树下阴影13.扬州大力推进 24 小时城市书房建设,书房内禁止大声喧哗,“大”声是指声音的▲ 大,这是在▲ 处控制噪声;书房内还配置了自助式消毒机,这是利用▲ (红外线/紫外线)消毒灭菌的。
14.如图是一个噪声监测仪,在监测仪上可以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 ,当噪声过大时通常要关闭门窗,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 降低噪声的。
15.小明在期中复习过程中,发现课本上有几处知识不太清楚,请你帮他解决一下:(1)研究声能时,在扬声器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的目的是▲ ;(2)研究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时,可在水面上方喷些烟雾并在水中滴几滴牛奶,其目的是▲ .16.如图,是关于碘锤实验的图片,给碘锤加热,用热水(标准大气压下)加热碘锤升华效果好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其原因是▲ 。
(碘的熔点是107℃),从热水中取出,过一会儿,碘锤的玻璃内壁上会发黑,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17.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首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她回忆当年带领课题小组实验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做了大量实验但并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乙醚提取。
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乙醚溶液中提取出有效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 (选填“熔点”或“沸点”)较低。
(2)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这是一种▲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18.小明走进气象站,看到了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
百叶箱可以避免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 (红外线/紫外线)对箱内温度的影响;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 (低/高)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和▲ (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相似的结构。
19.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应从▲ (选填“听到枪声”或“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记时才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否则按另一种方式计时,会导致运动员成绩▲ (选填“偏好”或“偏差”)。
20.低碳环保的公共自行车,给扬州的市民出行带来方便,在设计时用了不少科学知识。
(1)主体色橙色代表活力、服务与发展,与自行车颜色巧妙呼应;如图1我们看到车身为橙色是因为自行车反射▲ 光,我们能在不同角度看见自行车,是因为光在自行车的表面发生▲ 的缘故。
(2)自行车的尾灯设计很巧妙,当后面开来的汽车的灯光,无论从哪个方向射向尾灯,它都能把光线从原路反射回去。
图2四幅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21.夜晚当扬州古运河边上的灯光亮时,运河水上实景与河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
已知河水深为2m,河边一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 m;若河水再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 m。
22.小明从汽车内的后视镜里看见驾驶员眼睛,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 (选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能看到小明;小明在后视镜里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23.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物体,若用一不透光的档板档在平面镜前,则物体在镜中的像是▲ 的(填“完整”或“不完整”),若人眼在图中A处观察,所看到的像相对于未放档板时亮度将▲ (填“变暗”或“不变”)24.如图所示是某位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 ℃。
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
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华氏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华氏度,用℉表示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个表示1℉.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可以记作▲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48分,作图题每图2分,其余每空1分)25.(6分)按要求作图(每图2分,共6分)(1)如图1所示,根据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请在图2中画出响度和音调都是原来的一半、音色不变的声音波形图.第25题(1)第25题(2)第25题(3)(2) 太阳和月亮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请你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图中画出人可以看到日全食的空间区域(保留作图痕迹并在能看到的空间区域打上斜线)。
(3) 竖直的墙面上有一块平面镜MN,人站在平面镜前,他的脚前有一枚硬币(如图中A点所示),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人看到硬币的像的光路图。
26.(7分)为了验证“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小明和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小刚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上,他▲ (能/不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
(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小刚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有何变化?▲ 。
这是因为▲ 。
(3)放学后,小明和小刚走到车站附近时看到一根钢轨架在路边,这次,由小刚在钢轨的一头用石块敲一下,小明把耳朵贴在钢轨的另一头。
结果他听到了两次声响,这是因为▲ 和▲ 都能传声,第一次的声音是通过▲ 传过来,这是因为▲ 。
27.(7分)小阳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绘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所示。
(1)从图象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低于100℃,产生原因可能是▲ 。
(2)如图2所示是两杯正在加热的水,杯中温度计示数不变的是▲ 。
(3)小阳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先沸腾,提前沸腾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4)她还发现邻组测得的沸点比自己的测量结果低 1℃,认为是邻组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造成的,她的想法正确吗?▲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5)小阳想探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要吸热,接下来她的做法是▲ 。
28.(8分)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为了能够给药品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不知道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于是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0℃~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答: ▲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1所示,则小红所测盐水从第 ▲ 分钟开始凝固,在第6分钟时处于 ▲ 状态,凝固过程用了 ▲ 分钟,凝固点是 ▲ ℃。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 ,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