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信用制度_借鉴与完善_艾洪德

个人信用制度_借鉴与完善_艾洪德

收稿日期:2001-01-10作者简介:艾洪德(1955-),男,内蒙古赤峰市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货币银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蔡志刚(1973-),男,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东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专业99级博士研究生。

3本文是财政部“九五”规划课题《个人信用制度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

课题组组长为艾洪德教授,项目编号是财人字199971。

2001年第3期(总249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 o.3,2001G eneral N o.249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3艾洪德 蔡志刚(东北财经大学,大连 116025) 摘 要:个人信用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发达国家在其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迈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急需建立起符合中国特点的个人信用制度,面对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应结合现实,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构筑起中国的个人信用制度。

关键词: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1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03-0106-10一、信用经济、个人信用与个人信用制度11理论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风险经济,归根到底是一种信用经济。

早在100年多年前,德国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喜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 )首次提出“信用经济”概念。

其后,大经济学家魏克塞尔将这一概念加以拓展,推广出“纯现金经济”、“简单的信用经济”、“有组织的信用经济”和“纯信用经济”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又在魏克塞尔“纯信用经济”的基础上发展了两种具体模式。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结合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必需承认它有超越国界的技术性格……可归纳于三点:资金广泛的流通、经理人才不顾人身关系的雇用……技术上之支持因素通盘使用……以上三个条件全靠信用。

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高级形式,由此形成的信用经济关系涵盖政府、企业、银601行、居民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各方面。

相应地,全社会的信用运行由国家信用及政府信用、机构或法人信用、个人信用和国外信用活动构成,个人信用则是其中的主要一种。

由个人信用形成的个人信用制度,主要是指由国家建立的,用于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目的主要是为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资信情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约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十分珍惜它,尽力通过各种措施去建立自己的良好信用。

因为个人信用制度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使个人信用违约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所以在使用个人信用的过程中,任何理性行为人都会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在短期的违约收益和长期的个人信用损失之间做出明智选择,规范自身行为,向守约和长期化发展。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量———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约意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21发展历程与效用。

西方现代个人信用制度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在美国,较为正规的个人信用市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最近几十年以来,美国无论在社会、人文、法规监管、经济和技术条件上均产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美国的个人信用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自80年代末,美国最主要的消费贷款承办者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发放进入低潮期。

直到1993年初,个人信用增长才重新增速。

但在90年代的整个个人信用中,银行的信用卡信贷仅在1994~1995年之中就增长了77%,其它消费信贷在1990~1995年之间则增长了19%。

相比之下,银行的工商贷款同期仅上升6%。

90年代美国银行信用卡贷款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主要原因于美国的消费者不仅将信用卡作为传统的贷款来源,而且更多地利用其便利的特点。

换言之,美国消费者在购物时愈来愈倾向于以信用卡取代现金和支票。

日本虽然从很早就开办了个人信用业务,但是真正将个人信用业务规范化、制度化则始于60年代初。

1962年,与某种特定商品相结合的合作式个人信用开始流行,主要有住宅、汽车、电器、乐器、家具等方面的个人信用以及用于旅游、结婚等方面的服务性信贷。

另外还有一种叫非合作方式的个人信用,如教育信贷和没有指定资金用途的个人信用等。

个人信用的债务担保一般是通过专门作债务担保的信用保证公司或其他的担保机构来进行。

香港个人信用也始于60年代,1966年底个人信用仅为318亿港元,占香港本地使用贷款的比重仅为619%,至1978年,贷款总额已达88165亿港元,所占比重上升至1517%。

1978~1998年,受经济和居民货币收入大幅增长、贷款结构的变化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的影响,致使住宅按揭贷款需求增长较快,个人信用总额年平均递增达24%,其中住宅按揭贷款年平均递增2611%,信用卡贷款递增3617%,其他私人贷款递增919%。

个人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经济的增长。

据估计,若不采取分期付款这一方式,西方国家汽车的销售量会减少1/3。

个人信用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提高消701费者当前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一些使用周期长、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及住房等,很难获得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支持,而利用个人信用就可以大大提高这部分社会阶层的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当然个人信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比如消费需求增长超过了生产扩张能力限度就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推进物价上涨。

因此,对经济条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个人信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对消费者个人来说,过度利用个人信用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陷入困境。

就美国的经济来看,个人信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消费者方面,由于大多数人得到个人信用,从而它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个人信用普遍,美国一直是世界上物质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金融机构方面,它不但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种有利可图的资产来源,带来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还为金融机构打下零售顾客基础。

这些作用不仅刺激了美国银行积极地寻求扩张个人信用业务,而且近些年来吸引了新的竞争者,诸如美国巨型企业(如AT&T)和投资银行(如美林证券公司)。

二、个人信用制度的国际经验个人信用一直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不断扩大、金融产品日益创新的今天,个人信用依然是银行赚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发达国家从事个人信用业务历史悠久,从管理模式、法律环境到具体操作都积累了不少经验。

11成熟的制度体系。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及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制度①。

个人资信档案登记。

金融机构在向消费者发放个人贷款之前,都需要向有关机构查询该贷款者的资信情况,而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往往是专业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构。

它由两部分组成,取得与借款有关的信用资料,并在获得资信资料后应对其进行调查和核实;个人资信评估。

通过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级模型、运作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业务进行辅助决策,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消费信贷评估有两种方法,即判断分析法和信贷统计计评方法;个人信用风险预警。

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之后,预警机制的构件将成为控制风险的关键一步,如果预防风险得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后续的风险管理难度。

风险预警措施具体为严格实行贷后风险监测,跟踪信贷资金流向;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各大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制订相关法规和契约,依法约束信用借款人的行为。

二是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措施,其遵循的基本方针是“系统管理”。

三是运用尖端技术防范风险,这一点在信用卡的防伪和冒用方面尤其突出;个人信用风险转嫁。

具体措施是,利用抵押贷款担保、信贷保险和个人信用保险来转嫁部分风险。

①见陈波:“西方个人信用制度的启示与借鉴”,《投资研究》1999年第5期。

80121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登记的内容评分包括企业信贷信息登记和个人信贷信息登记,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该系统主要由政府出资,建立全国数据库的网络系统,信息主要是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决策。

二是由几个商业性个人信用机构组成信用局而形成的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如美国全国的企业、个人征信公司、追账公司等从盈利目的出发,形成目前全美信用管理协会等著名商业性征信公司为主体的美国信用管理体系。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这些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资信咨询、账款追收等等。

三是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如日本,国内能提供个人资信情况的机构有3家,即银行系统的“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邮购系统的“CIC”以及消费金融系统的“全国信用信息联合会”。

其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会员提供客户的借款情况、账户和信用卡的使用等情况,供会员银行共享。

这是在严格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向会员提供客户资信的,而且只限于会员作审批个人信用方面的参考,若用于其他目的则一律不予提供。

31众多的业务机构参与者。

在美国,个人信用主要由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及其他机构来提供。

自1946年起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攫取了全美个人信用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截至1998年底,商业银行共持有39%的总消费信用贷款、35%的汽车贷款、38%的循环信用贷款及48%的其他个人信用,大约60%的房屋净值信用余额;到1998年底,财务公司持有的价值约1685亿美元的消费贷款,市场份额占1415%,在名次上仅次于商业银行;1980年后,随着法规监管的放松,储蓄机构迅速成为个人信用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

其市场份额从1979年底的317%达到1987年的顶峰918%,但到1998年又跌落至4%。

此外,美国的信用社、部分非金融企业,诸如零售商、加油站等也从事一部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在日本,从事个人信用业务的机构很多,除银行以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贷款或贷款中介业务的各类公司,主要有专门向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公司、票据贴现公司,还有当铺、信用卡公司、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等,其中专向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公司在此间迅猛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