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CT主要表现为受累面神经管骨质破坏、面神经管扩大和软组织 肿块,肿块较大时常造成周围结构的骨质破坏。CT显示颞骨内 软组织影的真实密度和增强后的强化程度较差,对小面神经瘤 及内听道内面神经瘤难于显示。来自病例十一
患者男,15岁,因“精神萎靡、少食1年、突发头痛、意识 障碍1天” 入院。 T 37 ℃ ;P 49 次/分; R19 次/分 ;BP 91/61 mmHg。 神志嗜睡,查体欠合作,对答不切题,头颅无畸形,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5级,四肢 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心肺腹未见 明显异常。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160/113mmHg,后逐渐意识不清,无言语,阴道流血少。 查体:BP:140/90mmHg,昏睡状,查体不合作,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压眶时可见 痛苦表情,左上肢、双下肢可见活动,四肢肌张力未见 明显异常,双侧病理征阳性,颈阻(-),克氏征(-) 。腹部伤口无渗血,子宫质硬,轮廓清晰,按压少量阴 道流血。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性 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主要鉴别诊断:垂体瘤、鞍区脑膜瘤、Rathke囊肿、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鞍区动脉瘤等。
CT平扫
手术所见:鞍上暴露肿瘤,呈囊性,囊液呈黄绿色,释放 囊液减压后,小心分离囊壁,囊内实质部分肿瘤呈暗红色 ,伴钙化及淀粉样变,肿瘤包裹左侧视神经及大脑前动脉 分支血管。 术后病理提示: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依其与鞍隔的关系 分为鞍内型、鞍上型、脑室内型和鞍内鞍上型,以鞍上型 多见。颅咽管瘤大体病理表现可分为囊性、实性和囊实性 三类,其中实性最为少见。
颅脑影像病例分析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王静
病例一
Co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 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 脑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 化或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病理特征为,苍白球变性坏死、脑白质脱 髓鞘、大脑皮质“海绵状”病变、海马的坏死性改变及小脑 病变等坏死脱髓鞘5个类型。
CT表现:国内外文献报道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人93 %~ 100 %有颅内钙化 。双侧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皮 质下及髓质交界区高密度钙化。钙化常对称性 ,多发 ,大小 不等。其形态常片状、点状、弯曲条状、条带状。钙化好发 于基底节(苍白球、壳、尾状核) ,常对称。其次是脑叶、丘 脑、小脑、齿状核。脑叶深部钙化多发于额顶叶。钙化常多 发 ,大小不等 ,形态常常与脑回的类型基本一致 ,呈条状、 弯曲条带状、片状、放射状等。内囊不受累“内囊空白征” 。病灶无强化 。
病例三
dandy-walker畸形
1、小脑蚓短小,枕大池增宽,并与第4脑室相通。 2、双侧大脑半球部分脑沟增宽,纵裂池前部增宽,双侧额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 瘤病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 、骨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1、皮肤血管瘤:常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口腔和鼻腔黏 膜亦常受侵; 2、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青光眼、脉络膜血管瘤和视网 膜血管扩张等; 3、脑膜血管瘤及颅内钙化点可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异 常等症状。
MRI T1W1
MRI T2W1
flair
MRI增强
颞骨C T平扫
影像报告
手术记录
术中见肿瘤巨大约6.0cmX7.0cmX5.0cm大小,血管十分丰富,供 血主要来自脑膜血管。肿瘤边界清楚,位于硬膜外右颞凹区, 颅底颅骨部分破坏,肿瘤跨右颞骨岩嵴与颅后凹桥小脑角瘤体 相连。在显微镜下先切除右颞部肿瘤,沿肿瘤内侧游离并棉片 垫开,分块切除肿瘤组织,然后连同受累颅底脑膜一并切除右 颞部全部肿瘤组织,可见肿瘤沿棘孔、卵圆孔生长,止血满意 后显微镜下于小脑幕裂孔切开小脑幕,解剖脑幕裂孔区,可清 楚见右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中脑及小脑上部。术中电生理 检测,三叉神经、面神经无明显影响,右桥小脑角肿瘤大小约 0.8cmX0.5cm,伸入内听道内。 大体病理:肿物呈囊性,包膜清晰.肿块切面呈灰白、灰红或 黄色,部分半透明,肿瘤内呈囊样,单房或多房状。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神经鞘瘤
面神经鞘瘤
面神经鞘瘤起源于面神经鞘膜上的雪旺氏细胞,是来源于神经 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极少恶变。
本病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病史较长,早期 症状是面神经痉挛,呈波动性,进行性面瘫,故常误诊为Be ll氏面瘫。部分患者伴有听力下降。 头颈部神经鞘瘤多发生于颅神经、脊神经的感觉神经或混合神 经的感觉纤维,由于面神经以运动神经纤维为主,感觉纤维甚 少,因而发病率低。
病例十
患者: 男,47岁 主诉:右侧鼻唇沟变浅20多年,头痛10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 鼻唇沟变浅,当时无听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无 头痛头昏等症状,未引起重视。1年前面瘫逐渐加 重,出现闭眼不能,并阵发性出现右侧面部麻木, 有时出现不自主抽动。5月前出现肢体无力,以左 侧为重,尚可行走,10天前患者出现头痛,阵发性 加重,并感双眼视物模糊,仍无听力下降,呕吐、 昏迷等情况,给予对症治疗无好转(具体不详)。 未求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双侧基底节及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对称性钙化
主要鉴别诊断:
一、Fahr 病 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 原因不明,发病有家族倾向,青少年好发,以基底节、丘 脑、小脑齿状核及皮层下对称性钙质沉着为特征, 患者 智力低下,可有头痛、癫痫症状。单纯影像学无法鉴别。 其血钙、磷在正常范围,无手足和躯体缺陷,可与其他疾 病鉴别。 二、结节性硬化 患者有癫痫、智力低下等。 与 PHP 相 似,但结节性硬化常合并面部皮脂腺瘤, 脑内钙化结节 常位于脑室管膜下,血清钙、磷及 PTH 均正常。
病例二
甲状旁腺功能减低(47岁)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甲 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减少或 PTH 对周围组织的作用低下 引起钙、磷代谢异常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临床常表现: 一、阵发性搐搦,指端或指周麻木和刺痛感 ,手足和 面部肌肉痉挛;惊觉或癫痫样全身抽搐,如不伴有手足抽搐 ,常误诊为癫痫大发作。 二、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定向障碍。 三、白内障。 临床诊断:有手足抽搦病史;血钙<2mmol/L 血磷> 2mmol/L基本可以确定。血清PTH明显减低可以确诊。
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脑内钙化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主要位于大脑表浅部,呈宽大全层锯齿状或曲线状,可在病 变侧广泛延伸,但很少累及白质;皮层钙化灶一般位于软脑 膜血管瘤下方。瘤体可为小静脉型或毛细血管型,由于长期 供血障碍与瘤体挤压.引起内皮、外皮及神经胶质细胞体的 缺氧性损伤,局部脑细胞呈层状坏死、胶质增生及钙盐沉积 所致。 CT可显示脑实质明显萎缩,通常发生于面部血管瘤的同 侧,多位于顶枕叶或额顶叶,表现为局部脑沟增宽、加深及 蛛网膜下腔、脑池扩大,范围通常较广泛.超出了软脑膜血 管瘤和皮层钙化的范围;其发病机制认为与软脑膜血管瘤导 致血液循环异常、脑组织缺氧及神经元细胞减少、变性有关 ,进一步加重引起胶质增生,导致受累脑组织萎缩。
左侧额颞岛叶见囊实性团块影,边 界欠清,大小约7.5cm×5.3cm,实 质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壁明显 强化,周围斑片状低密度水肿,左 侧基底节及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 构受压右移。
CTA示:左侧 大脑中动脉受 压后移,管壁 光滑,管腔未 见狭窄;
病例八
病理:左额顶部嗜酸性肉芽肿
患者:男,44岁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头痛,呈胀痛不剧烈能耐受,放射 到左侧面、颈部,伴左侧额部包块,质软,无明显压痛,无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为 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收 入。
病例十二
患者男,57岁,突发头痛2天伴左眼睑下垂1天。 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双颞部胀痛为 主,不能缓解,同时伴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 物,呕吐后出现剧烈头痛,休息无缓解,不伴意识障碍, 不伴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多饮多尿,入院前1天 发现左眼睑下垂,无视物模糊,无复视,无视野缺损。
2013-11-6 CT平扫
2013-11-7 MR增强
2013-11-26 MR复查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脑病
RPLF是一种临床及影像学综合征,其发病与多种疾病的发展 过程有关,可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很清 楚,发病原因可有子痫、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子痫、严重肾功能不全及血液透析后、环孢素 治疗后、癌症化疗后、静脉输血后等。血压突然升高普遍被 认为在RPL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脑的 血流可自动调节,但超过了自身调节能力时,脑血管扩张而 使血流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松懈,导致血脑屏障 破坏,使血管内血浆和红细胞外漏而进人细胞外间隙,从而 产生脑水肿和斑片状出血,临床出现头疼、呕吐、抽搐、意 识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