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脑疾病CT诊断

颅脑疾病CT诊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适应症:所有颅脑疾病。血管畸形、 脑梗塞、癫痫查因、部分脑干病变。
检查方法
1. 平扫:多以听眦线为基线,层厚10mm。 薄层扫描最薄可达0.125mm,射线量增加
。 ①横断面平扫 ②冠状面扫描
2.增强扫描及CTA
3.动态CT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
颅脑CT平扫正常表现
颅脑异常CT表现
1. 密度改变:分为高密度灶、等密度灶、 低密度灶、混合密度灶。 2.结构、形态改变:病灶形态、大小等, 病变对周围脑组织影响:中线结构、脑室、脑 池、脑沟情况。 3.对比增强改变:明显强化(脑膜瘤、垂 体瘤、恶性胶质瘤),轻度强化(Ⅰ级星形细 胞瘤)。均匀强化(脑膜瘤、星形细胞瘤、成 髓细胞瘤),不均匀强化(血管畸形、颅咽管 瘤、畸胎瘤、恶性胶质瘤、脑脓肿)。
腔隙性及梗塞
CT:平扫基底节区类圆形低密 度灶,5—15mm。可多发。增强扫描3 天—1周呈斑片状强化。 MRI:更敏感,呈长T1长T2信号。
四、脑出血
指脑实质内出血。 原因:1.损伤,见外伤 2.非损伤性:高血压,动脉硬化、 AVM,动脉瘤破裂肿瘤出血,全身出血性疾 病等。
CT表现
1、平扫:出血本身造成的高密度区 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CT值50~80HU血 肿周围常有低密度环影。 常见于丘脑、基底节区出血较多时有 占位效应,可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
谢谢!
脑血管疾病
• 脑动脉瘤 • 血管畸形 • 脑血管意外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脑梗死
颅内动脉瘤破裂平扫及增强扫描
F/65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先天发育畸形。 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形 态畸变。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次为 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皮质。也可见于侧脑室、 硬脑膜、软脑膜、脑干,小脑幕上占70~93% 发生于任何年龄,72%40岁前起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8.6%。
三、脑梗死
CT表现
1、梗塞发病后24小时内多为阴性。 2、大部分病例在24小时后见低密度灶,部位、 形态与闭塞的血管有关。 3、梗塞后2~15天,组织坏死和细胞水肿达 顶峰,密度更低。
左额颞顶叶脑梗塞。CT扫描左额颞顶 叶大片低密度灶,其范围相当于大脑中 CT增强示低密度区呈脑回状 动脉供血区,中线结构略向右偏移。右 强化。 放射冠见一腔隙样梗塞灶。
颅脑疾病的CT诊断
市中心医院 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影像学教研室
(一)颅脑CT检查
优点: ①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 ;② 断层图象,空间及密度分辨率高,软 组织结构清晰;③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 确率均较高;④CT血管造影可望作为血管性 病变的筛选方法之一;⑤可进行定量分析。 缺点:①可产生伪影;②不能直接扫 描矢状;③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
CT表现
CT值为40—100HU, 密度多均匀。占位效应 常较轻。一般不跨越颅 缝,如果骨折跨越颅缝, 则硬膜外血肿可超越颅 缝。
急性硬膜外血肿
血肿内低密度影为正在出血未凝固的血液
三、硬膜下血肿
多因桥静脉或静脉窦 损伤,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 间,范围广,可跨颅缝,呈 新月形或细带状。可分为三 型: ①急性:指3天内。 ②亚急性:伤后4天至 3周。 ③慢性硬膜下血肿: 伤后3周以后。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术前和术后对比)
慢性硬膜下血肿
平扫
增强扫描
四、脑内损伤
1.脑内血肿
多为对冲性脑挫伤所致。 常见部位是额叶和颞叶。
水肿带
脑内血肿破入脑室
1
5
1
5
3 2
4
2
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及脑池
脑内血肿破入脑池(蛛血)
男性,21岁,车祸外伤1天。 CT诊断:左枕叶脑挫裂伤
小结
• 颅骨平片 :少用,骨折尚可。 • 颅骨本身的病变或颅内病变对颅骨的侵犯 : CT不但能详细地显示骨质改变,而且还能显示 相关的颅内病变。 • 颅内占位病变 :CT、MRI均可,CT价廉。 • 后颌窝和近颅底病变:MRI较CT优越 • 出血:急性期CT,慢性期MRI,少量蛛血MRI。 • 脑血管性病变:DSA仍为诊断的金标准
颅脑外伤
一、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包括骨折和颅缝分离。
凹陷性骨折
颅内积气
二、硬膜外血肿
多因脑膜血管 损伤,血肿积聚在 硬膜外腔,呈梭形 或半圆形,一般不 跨越颅缝,邻近可 能有骨折。
病理和临床表现
85%的患者伴发颅骨骨折。多位于头颅直 接损伤部位,70--80%的患者为颞骨外伤致脑 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破裂出血,因此血肿多位于 颞区,也可见于顶枕区。血肿范围局限,呈双 透镜形。 硬膜外血肿多为单发,成人较多见,儿童 少见(可能因儿童的脑膜中动脉与颅骨尚未紧 密靠拢,不易撕裂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 昏迷—清醒—再昏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