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粘膜给药

粘膜给药


影响直肠吸收的因素
直肠吸收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 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 直肠生理特性和栓剂基质等方面。
影响直肠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度 2、脂溶性和离解度 3、粒径
影响直肠吸收的因素
(二)生理因素: 由直肠中各种静脉分布特性,决定性剂
放置部位差异引起的生物利用度差异, 为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一股应塞在距 肛门口约2cm处。
用药要求
使用方便,容易给药和无口腔异物 感等特点。 片子直径为5~8mm;厚度限于1-4 毫米;形状椭圆形或圆形。 制剂在粘膜上保留足够长的时间。
生物粘附剂粘附强度实验方法
生物粘附强度必须合适,太大会对粘膜 造成损害,太小则易脱落,影响药物的 释放和吸收。影响生物粘附力的大小有 粘膜因素和处方因素。
粉末制剂:将胰岛素在水中溶解 后,加入粘性聚合物卡波姆,调 成粘稠液,冷冻干燥后,加入微 晶纤维素、制成的胰岛素粉末制 剂,鼻粘膜吸收较好。
鼻腔给药类型
微球制剂:药物包埋在微球中或吸 附、偶联在微球表面,可以延缓药 物释放;微球材料可选择白蛋白、 淀粉和二乙氨乙基葡聚糖等具有生 物粘附性的物质,有利于延长微球 与鼻粘膜接触时间,达到缓慢释药、 缓慢吸收的目的。
鼻粘膜渗透促进剂
对大分子药物,如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选 用适当的渗透促进剂,促进药物吸收。
鼻粘膜渗透促进剂,主要有胆酸盐、表面 活性剂、螯合剂、脂肪酸、蛋白酶抑制剂 等。作用机制:①在膜上与糖蛋白结合, 引起磷脂膜紊乱,改变膜结构,增加膜的 流动性和通透性; ②降低鼻粘膜粘度; ③加入酶抑制剂,减少蛋白水解酶对多肽 类和蛋白类药物的降解。
鼻腔给药类型
凝胶制剂:用聚丙烯酸、聚乙烯醇、 卡波姆等制成的亲水凝胶可以作为 研制鼻腔给药新剂型的理想的高分 子材料,它可以延长药物与鼻粘膜 的接触时间,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 度。
直肠给药新剂型
直肠(rectal)给药将药物制剂注入或塞 入直肠或乙状结肠内“药物经肠壁周围 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从而发 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影响直肠吸收的因素
(三)基质的影响: 渗透促进剂增加药物的直肠吸收。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络合剂对粘膜毒性 大,一般不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作为直肠渗透促进剂,改善基质对表皮 的润湿和药物与粘膜表面的接触,有利 于药物的直肠吸收。脂类化合物可以作 为安全的渗透促进剂。
直肠给药类型
栓剂的种类繁多,除了常用的普通栓剂 外,尚有以速释为目的中空栓剂和泡腾 栓剂,以缓释为目的的渗透泵栓剂、微 囊栓剂和凝胶栓剂,既有速释又有缓释 的双层栓剂,或加入渗透促进剂或阻滞 剂的多种形式的栓剂。
影响吸收的因素
(2)口腔粘膜生理屏障因素:包括粘膜层、 角质化层、上皮细胞间隙中脂类物质、 基底膜和固有层,另外,膜厚度、血流 供应状况、血管/淋巴管转运、细胞再 生和酶含量都将影响药物经口腔粘膜吸 收进入体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影响吸收的因素
(3)唾液分泌和口腔运动:唾液分泌 量过多时,大量药物吞咽入胃肠道, 不能达到口腔粘膜吸收的目的。口 腔运动、饮水或进食都可以影响药 物的粘膜吸收。
直肠给药类型
亲水凝胶缓释栓剂:由亲水性、生物粘 附性和生物学惰性辅料与药物制成,有 缓释和定位作用。
鼻腔粘膜生理特征和吸收过程
二) 药物吸收过程: 被动吸收过程,Mr<1000的药物,
脂溶性药物容易被吸收。适于在 胃肠道中难吸收和容易被破坏的 药物。
鼻腔给药系统特殊性
纤毛毒性 鼻腔纤毛毒性是影响鼻腔给药的重要因素。这 种影响决定了病人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和鼻腔给 药的成效。
鼻粘膜毒性 筛选出不具纤毛毒性、不损害患者的呼吸保护 功能的制剂处方。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鼻腔生理结构:机械屏障(鼻粘 膜厚度,水溶性细胞间隙、粘膜 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等组织学特 性)。
药物因素:脂溶性、M r、溶液 pH。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药物脂溶性: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吸收 药物的Mr:药物M r越大,亲水性越强,
越不易被吸收。Mr<1000的药物鼻腔给 药后,生物利用度较高,而Mr>1000的 药物吸收差。 溶液pH:对表皮细胞吸收能力的影响和 对药物解离的影响
生物粘附(bioadhesion)强度研究方法: 体外法和体内法。
体外法
生物粘附强度的体外测定通常采用 90°或180°的剥离实验,直接用剥 离力的大小来评价粘贴力。
体内法
更准确地反映药物制剂在给药部位 的粘附情况,进行体内实验。直接 将制剂粘贴在用药部位观察驻留时 间。
体内法
实验表明体内、体外法相关性并不 是很好。但由于体外粘附强度实验 的简单、方便,体外法仍被广泛用 于制剂粘附强度的初步判断。
化学促渗剂 (1)螯合剂:如EDTA,水杨酸钠; (2)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聚氧乙烯 十二烷基酯; (3)胆盐,如脱氧胆酸钠; (4)脂肪酸,如油酸; (5)非表面活性剂,如月桂氮卓酮。
口腔给药新剂型
目前,已上市的口腔给药新剂型主 要有普通舌下片、舌下粘附片、舌 下贴膜、舌下喷雾剂、咀嚼片、口 嚼胶剂等。正在不断开发的还有口 腔控释贴片和口腔缓释膜剂等。
舌下和部分齿龈的粘膜比较薄,且 舌下粘膜未角质化,同时,因为这 些部位血流丰富.是方便给药的主 要部位。
吸收机制
被动扩散:非离子型药物,药物分子的 理化性质、制剂中辅料的理化性质和口 腔粘膜的生理特性都会影响药物的跨膜 转运速率。
主动转运:通过口腔膜中特殊载体转运 而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分子 大小、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 40-2000) 、离子化程度
直肠粘膜的吸收特点
三条途径均 不经过胃和 小肠
通过粘膜吸收后,传输途径有三:
其一: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 吸收入循环,占吸收药物的50~70%“因不经过 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其二:由直肠上静脉经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 与大循环;
其三:直肠淋巴系统吸收部分药物,但因淋巴 流量很低,故经其吸收的药量实际上很少。
粘膜给药系统概述
❖ 粘膜(Mucosal Membranes)给药新剂型 分类:口腔、鼻腔、直肠、眼部和阴道粘膜给药
❖ 特点: 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方法简便,顺应性好; 适用口服不稳定、有刺激性药物; 靶向性。
粘膜给药研究重点
增加药物吸收 筛选适当基质,研制粘膜粘
附剂
口腔给药新剂型
用药要求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在胃中不稳 定或有明显的肝脏首过效应的药 物,可以考虑制成栓剂直肠给药。 但难溶性药物,在直肠粘液中呈 离子型的药物不宜直肠给药。
用药要求
制成的直肠栓剂应对直肠无刺激 性,即药物和栓剂基质对粘膜无 刺激性,长期用药,不引起粘膜 上皮细胞组织形态的变化。栓剂 的大小和形状应适度,病人易于 接受。同时,在室温条件下保持 稳定,不软化,不脆裂,有一定 的溶解度和释药速率。
口腔给药具有以下优点
1、给药方便,易用,易去掉。 2、给药易被病人接受。 3、口腔耐受外界影响能力比较强,当口
腔粘膜受到小面积的可逆性刺激或破坏 后,可以较好地恢复。
口腔粘膜生理特点
结构:表皮层、固有层和基底层 口腔粘膜各部位的上皮细胞面积、厚度
和角质化程度不同,决定了各种口腔粘 膜对药物的透过性差异。
直肠给药剂型主要包括直肠栓剂和直肠 保留灌肠液。特别适用于首过效应大的 药物,如吗啡、利多卡因、普萘洛尔等, 经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高。
特点
直肠给药具有操作简单,适应症 范围广泛,疗效可靠,无创伤性 给药等多种优势;但存在局部的 刺激性
直肠粘膜生理解剖和吸收特点
解剖学特点:
直肠长度为10-15cm,表面无绒毛, 皱纵少,表面积小。直肠分泌液pH 值为7-8。直肠平均温度为36.9度。 与直肠相连有上直肠静脉、中直肠 静脉和下直肠静脉,见图
辅料的选择
口腔粘附基质的选择 口腔粘附制剂 技术研究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基质。 要求基质形态变化适宜,对粘膜有 比较强的粘附力、组织相容性及血 液相容性好、无毒性、无刺激性(包 括不刺激唾液的分泌) 并能控制药物 的释放。
辅料的选择
生物粘附基质:常用卡波姆(聚羧乙烯,CVP)、 羟丙纤维素(HP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 乙二醇(PEG)等
鼻腔给药新剂型
经鼻(nasal)粘膜吸收而发 挥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制 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
鼻腔粘膜生理特征和吸收过程
一) 鼻腔粘膜的生理特征
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 管和丰富的淋巴网,药物经鼻腔毛细血 管吸收后,直接进人体循环,而不经过 门—肝系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因而,是药物吸收的良好部位。鼻腔上 部的粘膜血管密集,是药物吸收的主要 区域。
直肠给药类型
普通栓剂:多用作全身治疗。如抗抑郁 药、镇痛药、抗心率失常药、止吐药、 抗肿瘤药、抗生素和几种麻醉药。
直肠给药类型
中空栓剂:它可以达到快速释药的目的, 其中间空心部分可填充各种不同类型的 固体或液体药物,溶出速率比普通栓剂 快,溶出量多。
直肠给药类型
双层栓剂:双层栓剂能适应临床治疗疾病的需 要或不同性质药物的要求。双层栓剂一般有两 种:一种是内外层含不同药物的栓剂,另一种 是上下两层,下半部用水溶性基层,使用时可 达到速效的目的,上半部用脂溶性基质,起缓 释作用。还有一种上半部为空白基质,这样, 可以阻止药物向上扩散,减少药物经上直肠静 脉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鼻腔给药类型
鼻腔给药剂型主要有滴鼻剂、气 雾剂、(喷雾剂)、粉末制剂、 微球和凝胶制剂。
鼻腔给药类型
滴鼻剂:滴鼻剂因制备简便,不 需用加压闭门,仍是一种常用的 鼻腔给药剂型
鼻腔给药类型
喷雾剂:喷雾剂比滴鼻剂吸收快, 生物利用度比滴鼻剂高2—3倍, 对鼻粘膜引起的病理变化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