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8 第十四章黏膜递药系统3.4.5节
08 第十四章黏膜递药系统3.4.5节
• 2.眼膏剂质量检查: • 粒度 • 金属性异物:取供试品10个,分别将全部内容物 置于底部平整光滑、无可见异物和气泡、直径为 6cm的平底培养皿中,加盖。10个供试品中含金 属性异物超过8粒者不得超过1个,且总数不得过 50粒。 • 无菌 • 装量 • 装量差异 • 局部刺激性: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胶剂 应均匀、细腻、无刺激性,并涂布与眼部,便于 原料药物的分散吸收。
三、洗眼剂
• 系将药物配成一定浓度的灭菌水溶液,供 眼部冲洗、清洁用。 • 质量要求同注射剂 • 制备方法同输液
第四节 口腔黏膜递药
• 口腔黏膜递药系统(buccal and sublingual drug delivery system)是指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后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 口腔黏膜给药分为三类:舌下黏膜给药、颊粘膜 给药和局部给药。 • 口腔黏膜给药特点:给药方便且可随时停止,适 合小儿和吞咽困难的患者或缺水条件下使用。 • 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药物、止痛剂、镇静剂、止吐 剂、激素、糖尿病等各类药物。
一、眼部的生理结构
• 1.角膜(cornea):角膜直径约为11.7mm,厚 0.5~0.7mm,且中间比边缘厚。角膜由上皮、基质及内膜 构成。角膜上皮是水溶性药物吸收的主要障碍;角膜基质 是脂溶性药物吸收的主要障碍。 • 2.结膜(conjunctiva):眼睑和眼球上的结膜是一层薄薄 的血管化的薄膜,其表面积为18cm2,结膜上皮的紧密连 接是药物透过结膜的主要屏障。 • 3.巩膜(sclera):巩膜覆盖眼球表面的5/6,并保持眼部结 构的完整性。巩膜有三层:巩膜外层、巩膜基质和棕黑 层。巩膜主要由黏多糖和胶原纤维束构成。药物可通过血 管周围间隙、凝胶样黏多糖水性介质以及胶原网状系统的 间隙透过巩膜。
四、常用的眼用制剂
• 眼用制剂(ophthalmic preparation)系指 直接用于眼部发挥治疗作用的无菌制剂。
眼用液体制剂:滴眼剂、洗眼剂、眼内注 Nhomakorabea溶液 眼用 制剂
眼用半固体制剂: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 胶剂
眼用固体制剂:眼膜剂、眼丸剂、眼内插入剂 所有眼用制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二)药物的眼部吸收特点
• • • • 眼黏膜递药具有以下优点: 1.眼部给药简单经济; 2.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 3.眼部组织免疫反应不敏感,适用于蛋白多肽类 等口服不吸收的药物。 • 理想的眼黏膜递药系统应具备下述性质:角膜和 结膜透过性好,在角膜前的停留时间延长,无刺 激性,使用舒适,具有适宜的流变学性质。
一、口腔黏膜的生理结构
• 口腔黏膜的面积 约200cm2,不同部 位的结构和功能 不同。
• 口腔黏膜硬腭黏膜和齿龈黏膜为角质化上皮,构 成口腔的保护屏障;而颊黏膜和舌下黏膜上皮均 未角质化,有利于吸收,是用于全身给药的主要 部位。
二、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途径及特点
• (一)药物口腔黏膜吸收途径 • 1.跨细胞膜途径:适用于小分子和非离子型 药物,属于被动扩散。分子量越小,疏水 性越强,扩散通过粘膜层速度越快。对于 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分子糖和氨基酸也具有 渗透性。 • 2.细胞旁路途径:适用于极性或水溶性药 物。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
• 1.溶解度 药物在渗透通过黏膜前必须先溶解于口腔黏液, 某些药物由于在口腔黏液中的溶解度极低,不适宜制成口 腔制剂。 • 2.相对分子质量:亲水性物质主要经细胞旁路途径吸收, 因此其吸收速度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小分子药物能迅速透 过口腔黏膜,分子量>2000D的药物其口腔黏膜渗透性急 剧下降;大分子药物不使用吸收促进剂生物利用率低。 • 3.脂溶性:脂溶性大,分子体积小的易透过口腔黏膜。 • 4.解离度:口腔黏膜属于脂质膜分子型药物易于通过,离 子型药物难于透过。 • 5.药物与黏膜的相互作用:药物所带电荷会影响药物吸 收,带正电荷的药物能与口腔黏膜中带负电的组分结合, 有利于吸收。
(一)滴眼剂
• 滴眼剂(eye drops)系指由原料药物与适 宜辅料制成的供滴入眼内的无菌液体制 剂,可分为溶液、混悬液和乳状液。 • 所加辅料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局部刺激 性。 • 适当增加滴眼剂黏度,可增大药物在眼部 的滞留时间,延长药效。常用的增稠剂有 甲基纤维素、卡波姆和羟丙甲纤维素等。
• 滴眼剂的三种生产工艺 • (1)药物性质稳定的眼用液体制剂的工艺流程:
• 1.眼膏剂的制备:一般先制备眼膏基质,然后采 用适宜方法加入主药,制成眼膏剂。眼膏剂基质 应过滤并灭菌,不溶性原料应制成极细粉。 • (1)眼膏剂基质的制备
• (2)含药眼膏剂的制备: • 主药吸水且性质稳定------用注射用水溶解 后,加基质,研和,倍量稀释加入其他基 质,研匀。 • 主药不溶于水或不宜用水溶解------无菌条 件下将药物研细过9号筛,再与基质研匀。
三、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及用药频率 • 滴眼剂一般滴入结膜囊内给药,药液必须首先与泪液结合 才能到达眼球表面,然后向眼内转运。通常结膜囊内泪液 容量为7~10μl,正常状态下泪液的分泌量为1μl/min。如不 眨眼,结膜囊内最多容纳20~30μl药液。1滴药液约50μl, 考虑泪液对药液的稀释,约70%的药液随泪液从眼部溢 出,若眨眼则有90%的药液损失。增加滴药次数,有利于 提高主药的利用率。 •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 •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分子大小及形状、荷电量及 离子化程度均影响药物在角膜中的转运途径及速率,通常 非离子型比离子型更容易渗透脂质膜。
• (2)药液的配滤: • 滴眼剂必须是无菌制剂,小剂量可在无菌操作柜中进行, 大量生产要按照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所用容器必 须干热灭菌或用杀菌剂(75%乙醇配置的0.5%度米芬溶 液)浸泡灭菌,用前再用蒸馏水洗净。操作者双手用75% 乙醇消毒或带灭菌手套。 • 滴眼剂的配制与注射剂的工艺过程基本一致。 • (3)无菌灌装: • 目前生产上均采用减压灌装,灌装方法随瓶的类型和生产 量的大小而改变。 • (4)质量检查: • (5)印字包装:印字同注射剂。滴眼剂包装形式很多, 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 2.滴眼剂的质量评价及要求: • (1) pH值 • 正常眼可耐受的pH为5.0~9.0。pH 6~8时 无不舒适感觉,小于5.0和大于11.4有明显 的感觉。 • (2)渗透压 • 眼球能适应的渗透压范围相当于浓度为 0.6%~1.5%的氯化钠溶液,超过2%就有 明显的不适。
• (3)无菌 • 眼部有无外伤是滴眼剂无菌要求严格程度 的界限。 • 用于眼外伤的眼用制剂要求绝对无菌,包 括手术后用药在内。 • 滴眼剂的抑菌剂要作用迅速,要在1~2小 时内达到无菌。
三、影响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 • 1.口腔黏膜的渗透性: • 口腔黏膜渗透性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黏膜≈硬 腭黏膜。 • 2.唾液的影响: • 唾液的流速影响其PH的组成,唾液PH的改变会影响药物 的解离状态,婴儿影响药物的渗透性。 • 3.酶系统的影响:口腔中含有的一些降解酶,会导致药物 的降解,影响药物吸收。但与胃肠道相比,口腔中酶活性 要低很多。 • 此外,口腔运动对药物在黏膜处的停留时间有较大影响, 如进食、说话、不自主吞咽等均会导致药物的快速流失。 睡眠可显著延长口腔贴片的停留时间。
• (二)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特点: • 优点: • 1.药物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开肝首过效应及 胃肠道破坏。 • 2.起效快,可用于急症治疗。 • 3.口腔黏膜处酶活性低,可减少药物酶降解。 • 4.口腔黏膜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强。 • 5.给药方便。 • 6.既可局部治疗,又可发挥全身作用。 • 缺点: • 1.可渗透吸收面积小 • 2.唾液分泌、咀嚼、吞咽等口腔活动影响吸收。 • 3.对药物的味觉要求高。 • 4.只有药理活性高的药物适合该系统。
• (三)剂型因素: • 对于溶液型滴无眼剂,溶液的ph、浓度、黏度、 表面张力等均可影响药物透过角膜的量和作用时 间。 • 通过使用能延长药物眼部滞留时间的剂型,如眼 用即型凝胶、离子交换树脂、眼膜剂、眼用植入 剂,以及基于纳米粒、脂质体、微乳的贮库型等 都能增加药物的角膜透过率,提高治疗效果。 • (四)前药 • 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疗效但由于亲脂性差或亲水性 差而很难渗透进入眼部的药物,可通过将其制成 前药来增加药物的眼部吸收。
二、药物的眼部吸收途径及特点
• (一)药物的眼部吸收途径: • 1.角膜途径: • 药物→角膜→前房→虹膜→眼球内部 • 角膜由脂肪外层、水性中层和粘蛋白内层组成,内外层 较薄,中层较厚,角膜无血管,是阻止外来物质侵入屏 障。 • 2.结膜途径: • 药物→结膜→巩膜→眼球后部 • 结膜有血管,巩膜血管少
(三)剂型因素
• 口腔给药常用的剂型有贴剂、膜剂、喷雾 剂、散剂、凝胶剂、软膏剂等。 • 贴剂、膜剂比喷雾剂、散剂停留时间长。 •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生物黏附制剂,其可与 黏膜层接触,通过疏水键、氢键、静电吸 引力等产生黏附特性,延长药物在口腔内 的作用时间,利于药物吸收,并具有缓释 作用。
• (二)眼膏剂 • 眼膏剂(eye ointments)系指有原料药物于 是以的基质均匀混合,制成溶液型或混悬 型膏状的无菌眼用半固体制剂。 • 优点: • 基质无水且化学惰性; • 结膜内保留时间长,可起到长效作用; • 减轻眼睑对眼球的摩擦; • 夜晚使用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眼内滞留时 间。 • 缺点:油腻感强,视力模糊。
• (4)可见异物 • 滴眼剂的可见异物要求比注射剂要低些。 • 混悬液滴眼剂应进行药物颗粒细度检查, 含15μm以下的颗粒不得少于90%,50μm的 颗粒不得超过10%。 • 不应有玻璃,颗粒应易摇匀,不得结块。
• (5)粒度:混悬型滴眼剂应进行药物颗粒的粒度 检查。取供试品强烈振摇,立即量取适量置于载 玻片上,共涂3片。每个涂片上大于50μm的粒子 不得超过2个,不得检出大于90μm的粒子。 • (6)沉降体积比:混悬型滴眼剂(含饮片细粉的 除外)不应结块或聚集,经振摇应易再分散。沉 降体积比不应低于0.9 • (7)装量:每一容器的装量,除另有规定外,应 不超过10ml。 • (8)装量差异:取供试品20个,分别称定内容物 重量,计算平均装量,每个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 较超过平均重量±10%者不得超过2个,并不得有 超过平均重量±20%者。检查含量均匀度,可不 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