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案]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二、春天的信息
1.“双百”方针的提出
2.“双百”方针的内涵
三、春天的硕果
1.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
2.文学艺术领域的成果
四、历史的经验教训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难点:“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及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导入新课】
二千年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有一个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代。

二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这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在会主义劳动者。

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提问:周恩来以上观点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出发点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适应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很有必要。

二、春天的信息
1.“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

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百家争鸣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都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毛泽东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
各种意见。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这次讲话经整理补充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于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2.“双百”方针的内涵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科学家和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

他强调:我们党现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最后指出:“双百”方针的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三、春天的硕果
1.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主要表现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指出:在科学领域的争论讨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热潮。

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这两个学派的争论,在苏联一度被认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建国之初中国也采取独尊李森科学派而贬损禁止摩尔根学派的态度,一些科学试验遭到粗暴干涉而被迫停止,著名植物学家胡先辅在《植物分类学简编》中批评了李森科,竟遭到政治批判。

对于这些情况,毛泽东、周恩来等指示中央宣传部和中科院进行调查研究,要求按照“双百”方针的精神加以解决。

1956年8月全国遗传学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与会130多人中包括了我国遗传学界两派的主要学者。

会议强调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要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去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等待,不要急于作结论。

这次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突破苏联模式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巨大、效果很好的会议。

“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

2.文学艺术领域的成果
“双百”方针给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

文学代表作有《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三里湾》;《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播写解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长篇小说。

以及大量的期刊、刊物等,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生活。

四、历史的经验教训
关于“双百”历史的经验教训,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由于国
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许多学者被打成右派,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文革结束后和改革开放时期,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在新形势下,“双百”方针得到更加自觉、坚定的贯彻,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

在新的历史时期,“双百”方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科技和文艺工作又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课后研讨】
用“百花齐放”的精神,在班里组织一次个人才艺的大展示。

展示内容可分为学习技能、体育技能、艺术才能、发明技能等等,目的是使班里的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展现自我。

然后写一篇“百花齐放”的观后感,谈谈你对“百花齐放”的感受。

目的:调动全班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学习,在感受中推动自己的学习,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本课小结】
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成为首要问题。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提出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