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柱墩盖梁施工方案

独柱墩盖梁施工方案

湖北恩来恩黔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独柱墩盖梁施工技术交底中国中铁编制:复核:审核:湖北恩来恩黔高速公路中铁二局项目经理部2012年8月目录独柱墩盖梁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恩施至来凤高速公路工程TJ-04标施工设计图纸、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业主对本项目的工期要求;3)、我公司多年从事类似工程所积累的施工经验和成熟的施工工艺;4)、我公司现有的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力量;5)、高速公路现行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①《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②《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041-2000)③《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④《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⑤《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2工程概况工程简介本标段位于恩施宣恩县境和来凤县境,起止里程K68+700~K86+,线路向南经白岩脚、茅坝、老院子,设桥跨黑龙江、李家河后设李家河服务区,线路于岩巷子设分离跨G209后线路向南进入来凤县境内,设来凤互通及主线收费站后设来凤大桥至本项目终点鄂湘界(酉水河),路线长度。

线路设变坡点21个,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次,最大纵坡4%,最短坡长520m,设平曲线最小曲线半径1100m,直线最大长度。

本标段全线设大桥7座、中桥3座及1座互通立交,上部结构采用30米、40米预制T梁,先简支后结构连续,下部墩柱主要采用双柱墩、独柱墩、矩形薄壁墩结构。

干田坳大桥左幅3#墩、左幅4#墩、右幅1#墩、右幅2#墩;老院子中桥右1#墩;岩板铺大桥左幅1#墩、左幅2#墩、右幅1#墩~3#墩共计10个墩柱为独柱圆形墩,墩径,墩高~;其上部盖梁上口长,下口长,宽,高,盖梁横坡有%、2%、3%三种。

来凤互通1号桥左右幅2#墩共计2个墩柱为独柱圆形墩,墩径,墩高;其上部盖梁上口长11m,下口长,宽,高,盖梁横坡3%。

主要工程数量本标段内独柱墩盖梁主要工程数量见表1。

表1 主要工程数量表工程地质情况1)干田坳大桥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中低山地貌区。

根据勘察资料,桥梁地基覆盖层为人工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碎石;基岩为中三叠系统下段强风化粉砂岩、中风化粉砂岩、微风化粉砂岩。

桥址区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下段粉砂岩。

2)老院子中桥桥址区属构造溶蚀中低山地貌区。

根据勘察资料,桥梁地基覆盖层主要由耕植土,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组成,岩性主要是粉质粘土;岩层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风化灰岩、灰岩。

桥址区基岩出露,主要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

3)岩板铺大桥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区。

根据勘察资料,桥梁地基覆盖层为第四系残积层,岩性为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中白垩系统正阳组中部中风化细砂岩、微风化细砂岩、微风化砾岩。

桥址区地层主要为中白垩系统正阳组中部细砂岩、砾岩。

4)来凤互通1号桥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丘陵-河谷软弱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侵蚀丘陵-河谷地貌区。

出露地层为白垩系粉砂岩、细砂岩、砾岩,基中砾岩为较硬岩,其余为软岩、极软岩。

地表岩溶不甚发育,仅见少量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3 施工组织安排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根据本项目施工实际情况,成立桥梁施工作业队。

项目经理部负责整个项目的施工技术、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的策划和实施工作,以及对外的联系与协调工作。

同时,按施工进度的需要配备足够的机具、设备。

施工作业队按照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技术标准,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按时、保质、保量、安全地完成合同范围内的所有工作。

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框图见下图1。

图1 TJ-04标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框图施工人员配置根据本段施工特点、施工进度情况及各施工工序情况配置项目部管理人员82人及施工作业队作业人员。

独柱墩盖梁施工成立管理小组,负责盖梁工程的施工。

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先春淋(副经理)副组长:贺雨佳(总工程师)孙茂胜(安全总监)组员:李宣、檀真义、邓波、邓伯龙、邓兴东、张赢、代全、杨敏、代明勇、祝有富、宋战平。

施工作业队伍作业人员配置见下表2。

表2 作业队伍人员配置一览表施工设备配置主要施工设备配置见下表3。

表3 施工设备配置一览表施工用电、用水及材料计划施工用水、用电及材料供应计划本着“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为首,合理利用资金,充分利用资源,节约用电、用水、减少浪费”的原则。

依据施工进度安排,制定相应的施工用水、用电及材料供应计划,提前购置,统筹安排,统一调配,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

1)施工用水计划标段内盖梁用水主要使用于成品养护,用水量较小,拟采用水罐车进行运水养护。

2)施工用电计划标段内电力资源较丰富,施工时架设专用电线到达施工现场,不易到达段采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施工。

3)材料供应计划属自购的材料由供货商根据要求的材料名称、规定及计划用量直接供货至施工现场或材料储地,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用于施工。

本工程混凝土采用自拌混凝土,浇注混凝土前一天向拌合站提出浇注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本工程特点及施工需求,计划4座桥独柱墩盖梁施工划分为4个作业班组:桥梁1班:负责干田坳大桥左3#~4#、右1#~2#独柱墩盖梁施工。

桥梁2班:负责老院子中桥1#独柱墩盖梁施工。

桥梁3班:负责岩板铺大桥左1#~2#、右1#~3#独柱墩盖梁施工。

桥梁4班:负责来凤互通1号桥左右幅2#独柱墩盖梁施工。

各班组施工进度计划见下表4。

表4 施工进度计划表施工工艺墩柱顿盖梁施工采用搭设钢管碗扣支架进行现浇。

独柱墩盖梁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2。

图2 独柱墩盖梁施工工艺流程图施工步骤及方法1)施工准备(1) 熟悉和会审施工图纸,全面掌握施工图纸的内容。

熟悉和研究工程地质报告,全面熟悉掌握工程地质情况。

(2) 确定搭设支架使用的钢管及枋木是否满足施工要求,钢管表面不得有锈蚀、凹陷、裂纹,碗扣表面不得有砂眼、缺口等。

枋木表面不得有裂纹,截面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

(3)水泥、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

(4) 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配件及个人劳保用品应经常检查,确保完整和使用安全。

(5) 项目部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组织学习技术操作规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文明施工、施工规范等。

(6) 做好施工场地的“三通一平”。

2)测量放线在盖梁施工前,对墩柱进行施工测量,作为安装盖梁底模的依据。

墩柱施工测量与控制的内容包括:墩柱中心位置测量、立柱顶高程测量。

墩柱中心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高程测量是根据施工中设立的临时水准点,用水准仪直接进行。

3)施工场地硬化在支架搭设前,以独柱墩墩柱为中心,对施工场地软基处理后进行砼硬化施工。

砼采用C20标号,硬化地面长,宽,砼厚度10cm。

硬化后地面平整度应满足施工要求。

4)支架搭设(1)待施工场地硬化地面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支架搭设。

墩柱墩盖梁支架搭设采用满堂碗扣式钢管脚手架,钢管规格为φ48×。

脚手架按照纵距60cm、横距60cm、步距120cm的间距布置。

支架顶部采用采用可调式支撑体系调节模板的大面平整度及垂直度,以保证结构的位置正确和外观质量。

支撑背楞分别选择5cm×10cm、10cm×15cm规格。

模板背楞布置形式为:模板背楞(纵向)为5cm×10cm方木,中心间距20cm、净距15cm;主楞(横向)为10cm×15cm方木,中心间距为(立杆纵距),净距45cm。

(2)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地面砼面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可调托撑螺栓位置下方必须增设纵、横向加强水平杆。

纵向加强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螺栓下方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加强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加强杆下方的立杆上。

(4)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大于1m。

(5)脚手架四边与中间纵向及横向每隔6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剪刀撑需接地,由底到顶连续设置。

(6)脚手架两端与中间每隔6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7)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宜按下表确定。

表5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之间。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采用搭接,搭接要求同侧墙横向水平杆搭接要求。

(9)剪刀撑斜杆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杆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10)用于侧墙模板水平对撑杆件连接的扣件螺栓均采用专用力矩扳手分两次拧紧,使其扭力矩达到45~。

经拧紧后有劈裂的扣件必须及时更换,并作废品标示处理。

(11)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丝杆与调节螺母啮合长度不得少于6扣,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

(12)支架搭设除应符合相应安全技术规范外,其杆件应横平竖直,纵、横向对齐,托撑、底座支垫平稳,横杆入碗扣,碗扣锁紧,确保支架整体稳固。

5)盖梁底模安装独柱墩盖梁底模模板采用6mm厚定型钢模。

模板安装时,严格按照测量进行标高控制,下部木楞严格按计算确定的间距进行组装,确保模板有足够的刚度及强度。

模板拼缝应严密、不漏浆。

两块相邻模板间高低差应满足规范要求。

6)支架预压(1)支架搭设完成,在砼施工前,对支架进行相当于倍盖梁砼自重的荷载预压,以检验支架及地基的强度及稳定性,消除整个支架的塑性变形,消除地基的沉降变形,测量出支架的弹性变形。

支架压重材料采用相应重量的砂袋,并按盖梁结构形式合理布置砂袋数量。

待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量及压缩稳定后测出弹性变形量,即完成支架压重施工。

撤除压重砂袋后,设置支架施工预留预拱度,调整支架底模高程,并开始盖梁施工。

(2)在支架预压过程中测量组应加强预压观测,在盖梁横向左、右、中布3个点进行观测,在预压前对底模的标高观测一次,在预压的过程中平均每2小时观测一次,观测至沉降稳定为止,将预压荷载卸载后再对底模标高观测一次,从以上的观测资料中计算出支架的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及地基的下沉变形量。

将此弹性变形值、非弹性变形及地基下沉值与施工控制中提出的因其它因素需要设置的预拱度叠加,即可算出施工时应当采用的预拱度,按算出的预拱度调整底模标高。

同时要注意在支架外侧2米处设置临时防护设施,防止流水和雨水流入支架区,引起支架下沉。

(3)在支架上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和卸架后,都要产生一定的挠度。

因此,为使盖梁在卸架后能满意地获得设计规定的外形,须在施工时设置一定数值的预拱度。

在确定预拱度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卸架后盖梁本身及活载一半所产生的竖向挠度;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压缩;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支架基底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沉陷;由温度变化及砼徐变引起的徐变挠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