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
【内容提要】欧洲联合思想久已有之,他是一种理想主义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及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这种思潮再度兴盛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实践进程。
迄今,欧洲联合进程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它的发展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项创新性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欧洲联盟一体化欧元
欧洲联合是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欧洲联合的最主要成就是欧盟一体化的进程。
这一进展体现为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和参与一体化进程的国家的不断增多。
欧盟一体化以经济为切入点,而后向政治领域渗透,范围上由西欧扩展至东欧,有着明显的循序渐进的特征。
以欧盟一体化为代表的欧洲联合所取得的成就使欧洲摆脱了战后初期的软弱地位,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欧盟的性质也决定了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行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限性。
一、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促进因素
欧洲联盟的前身为欧共体,欧共体的建立始于1950年
的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的提出启动了战后欧洲的联合进程。
根据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即《巴黎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体,从而为欧洲联合的实践提供了最初的范式。
1958年1月,6国经过反复磋商、谈判后签署的《罗马条约》生效。
条约宣布把经济一体化措施从煤钢领域扩展到所有经济部门,6国将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成员国间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形成6国内部共同市场。
条约还为共同体设置了一套拥有相当独立地位的立法、行政、监督和仲裁机构,使得一体化进程在体制上也有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但条约没有对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做出时间上的规定,也没有对成员国退出共同体的程序做出规定,这意味着从法律上讲,共同体是后退无门,从而保证了欧洲联合进程的不可逆转性。
《罗马条约》是欧洲联合历程中一个重要的。
1965年6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1967年条约生效,欧洲联合的更高一级组织形成——欧共体诞生。
欧洲联合进程在冷战后一段时间里继续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原来出于分裂状态的德国,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统一,德国成为欧共体内部实力最强的国家,地位骤然上升。
这使欧洲其他国家对欧洲是否会变为“德国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疑虑。
要消除这种危险,解
除这种疑虑,欧洲国家包括德国都意识到只有加速推进欧洲一体化,使德国更深地卷入一体化进程,成为“欧洲的德国”,才是最佳途径。
第二,剧变后的东欧国家为寻求政治经济支持,纷纷提出入盟申请。
这一方面显示了欧共体的巨大吸引力,使欧共体国家大受鼓舞;另一方面,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欧共体国家,且政局发展隐藏着不稳定因素的东欧国家的加入,也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巨大的冲击。
欧共体只有深化一体化,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经受住考验。
第三,随着欧共体内部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避免种种矛盾因成员国际经济联系的加深而激化,从而妨碍一体化成果的巩固和扩大,欧共体迫切需要确立新的一体化目标和措施。
第四,更深层次的动因在于,寻求欧洲的再度辉煌。
两次世界大战毁灭了“欧洲世纪”的神话,断送了欧洲大陆传统的世界中心地位,欧洲国家成为了美苏两大超级打过的附庸,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国对此是极不甘心的。
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为欧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供了机遇。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欧洲国家必须能够独立地解决冷战后出现在欧洲地区的各种问题,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世界上占据有利地位。
欧洲的整合,欧洲国家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寻求欧洲的再度辉煌成为欧洲联合在冷战后加速发展的巨大驱动力,这一因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欧洲联合的未来发展中还将进一步显现。
二、欧元的诞生及其影响
早在欧洲经济共同体时期,货币联合就已作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被写入《罗马条约》之中。
当时成员国关注的主要是减少各国货币间汇率的波动性,协调国际收支政策,以保障共同市场建设的顺利进行。
1969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提出共同体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是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1971年2月,6国正式开始筹建经济与货币联盟。
经济与货币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与美元相抗衡的欧洲货币。
由于此后不久爆发了国际货币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计划中的经济与货币联盟未能如期完全实施。
1979年3月,随着形势的好转,欧洲货币体系终于诞生。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为:创设欧洲货币单位——埃居,取代原有的欧洲记账单位;建立欧洲汇率机制,各成员国汇率对外联合浮动,对内基本固定;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稳定了各成员国货币汇率,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加了投资和就业机会,有助于各成员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它的诞生是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运作经验更为日后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元的诞生是欧洲联合进程中继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内部统一大市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走向成功的重大标志之一,对欧洲联合的深化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作为欧盟的单一货币,欧元在欧盟成员国间起了一中黏合剂的作用,它把各国的经济与政
治连成一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元区的建设改变了国际货币格局的过程。
欧洲市场的规模及其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地位将使欧元成为贸易、投资和储备领域的主要世界货币之一,世界金融体系中出现美元、欧元、日元鼎足并立之势。
欧元不可避免地会与美元展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作用,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向更均衡化方向发展。
欧元进入国际金融领域,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
那些与欧盟有着密切经济关系、商业和金融联系的国家,通过与欧盟签署协定等方式建立联系,可以大大减轻货币兑换风险和由这些风险带来的沉重费用。
凭借欧元,欧盟将能够在国际上更好地体现其存在和特色,发挥名副其实的重要作用。
三、实施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欧洲联合是从经济领域只能部门的联合起步的,但并没有局限于经济领域。
欧洲经济共同体首任执委会主席哈尔斯坦曾形象地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比作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经济同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
政治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逻辑延伸。
政治同盟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而是有实质性内容的,实施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就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孕育经历了很长时间。
冷战时期,欧共体国家在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对促进政治合作,包括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的合作也曾作出过不少努力。
早在20实际50年代初期,法国就提出了建立欧洲防务
集团的“普利文计划”,但因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实际尚未成熟,该计划中有关移交国家主权的倡议遭到强烈发对,被迫废止。
1954年10月,作为西欧各国寻求共同安全的防务的一种妥协,西欧联盟成立。
60年代初,又有国家提出建立政治联盟的计划,主张西欧6国在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确立一项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但由于6国内部意见分歧以及美法的严重对抗而一事无成。
70年代,欧共体开辟了共同体活动的一个新领域——外交政策上的合作,建立了外交事务磋商机制,定期就外交问题交换意见,协调行动。
80年代,美苏在欧洲地区的核对抗,使欧共体国家对欧洲的安全前景深感忧虑,促使它们将外交政策上的协调扩大到安全防务方面。
1987年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明确肯定了外交政策合作机制和安全事务合作的必要性,促使久无活动的西欧联盟开始苏醒,以法英核力量为基础的西欧核防务合作和以法德常规力量为基础的常规防务合作都有了新发展。
不过应该看到,欧共体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基本上停留在协调和磋商阶段,侧重就时局发展发表看法和对重大国际事件做出反应,呈现出一种消极应付的状态。
尽管如此,经过多年磋商实践,欧共体各成员国形成了做出重大外交与安全决策之前先行相互磋商、协调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真正实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奠定了基础。
然而,实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不仅涉及协调欧盟各成员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建立健全欧盟的运作机制等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国家利益的整合等问题。
在民族国家仍是国际体系的基本单元的前提下,主权和国家利益因素具有高度敏感性。
欧盟多数成员国将外交和安全领域视为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核心部分,加上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扰,使得欧盟进行政治合作,包括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经济联合。
正如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安高胜所说,欧盟“在经济活动的广大领域作出决策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做决策”。
这正是欧盟整治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严重失衡的根源。
美伊战争期间,欧盟国家之间的意见分歧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所以,迄今为止,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性质上仍然是一种多边主义的政府间合作机制。
参考书目:
1.朱立群编,《欧洲安全组织与安全结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2.
2.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
3.
3.肖元恺编,《世界的防线:欧洲安全与国际整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