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很好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很好
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 期而不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 综合 表述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 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高考散文阅读 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题型和答题模式
(一)词语理解型
常见命题形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 深刻含义; 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 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 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 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 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 ,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 文章委婉含蓄。
具体 步骤
分析/ 摘要
综合 表述
第一步:审题,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进行筛选。 六、解题过程示范
19.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 和感激”?
(知音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 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 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 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 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 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 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 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 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 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 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 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
第二步:分析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摘要。 (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 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 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伯牙 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 一般。 (钟子期)能丝毫不差地感应他的琴声,神奇 地领悟他弹奏出来的情思
【答题模式】
表面义和深层义
【课堂训练】
阅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 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语段信息】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 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 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 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 ,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 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 地。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 ,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 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 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 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一、散文的基本类型
1.叙事性散文——以小见大 ①写小事琐事凡事——小事见深意 ②取材于真人真事——不靠虚构 ③以多个片断剪影表达主题——少用单一故事 2.哲理性散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①抒写人生生活感悟 ②小处着笔 ③点到为止 3.写景咏物散文——意蕴丰富,含意深远 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情景交融 ③细腻描写 4.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朴实自然 5.文化散文——文化意象,文化韵味 ①文化视角 ②人文情怀 ③思想意蕴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感情, 深化中心。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 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 ,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 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反复,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 强旋律美。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 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修辞,内 涵丰富的句子;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4. 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 句子。
【答题模式】
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先从词 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 文,看看段意,可得出答案。
二、储备基本知识 1.表达方式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 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 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 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 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 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 态,总结感悟 。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 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 ,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 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 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 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 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 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请概括说明。 ① ②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① 但人类是不安分 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 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 ② 有的只是一首朦 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③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 胧诗——为了闯世界。 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 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 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 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 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 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 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答案: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乡; 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题规范用语: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二)、句子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第三步:综合筛选摘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 织转换成答案。
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钟 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 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 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 答。 人们灵魂的声音,……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 审题 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 筛选 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 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 好啊!……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 分析/ 太艰辛了……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 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 摘要 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 情,便于心理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 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以往考查频繁) ④议论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 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3、概括主题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 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 旨服务的。
4、分析手法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 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 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 其作用等。
5、品味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体会品 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 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才能看出语句的丰 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 义。
二、散文读写基本规律
1.散文写作的基本类型:
⑴缘情(志、理)择景(物、事)
⑵借景(物、事)抒情(志、理)
2.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
⑴写景(状物、叙事)是手段、是依凭,抒 情(言志、析理)才是目的、是归宿。 ⑵对景、事、物的理解要归结至情、志、理 的层面上分析。
小结:熔情、理、事于一炉
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熔铸在一起的表 达技巧,关键在于: ⑴抓好叙事——抓住那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 内心深情的举止行为。事件选得典型、感人, 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文章就会显得自然 而真切。 ⑵要使情、理、事融和在一起。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 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 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 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 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 (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 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 )→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按描写的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按笔法繁简分:白描、细描 直接抒情(直抒胸意) 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间接抒抒情)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铺垫、衬托、类比、
象征、幽默讽刺、欲扬先抑等。 布局谋篇: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衔接、详略、繁简、主 次、线索、顺序、点面结合、以小见大等 材料使用:详略、典型、新颖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问、 反复、顶真、设问等
三、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