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三)西周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 “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 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大,职官 的名目更加繁多,行政体制更加系统。这 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 和王权的强化。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 备,仅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提到 的 各 类 职 官 就 有 213 种 之 多 。 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 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太 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大 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 国君的重任。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商汤像
伊尹像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卿事,原为乡事,飨事之义,主管王室宴飨。 最早出现于《尚书·微子》,西周时,写作“卿 士”,可见是由内廷发展出来的政务官。 ➢多尹,又称诸尹,分管各项政务。古代尹与君 通,因此又称多君。总领诸事的尹,被后世认为 是相。 ➢御事(史),迎受政事,为王服务。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曹魏时,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长官仍为尚书 令、左右仆射,下设诸曹尚书,分领具体事务。至 南朝时,其职能渐渐转化为一般的办事机构。
新设中书省,以分尚书省之权。东晋南朝沿之, 权力越来越大。长官为中书监、中书令,掌起草诏 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中书省下有 一小官“中书通事舍人”,设立时为九品官。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尚书在秦和西汉初年,仅是九卿少府的属 官,秩六百石,地位待遇较低。东汉建立后,刘 秀加大尚书权力,正式成立尚书台,作为总理国 家政务的中枢机构。
设尚书令1人,秩二千石;尚书仆射1人,秩 二千石。分三公曹(掌地方官考察)、吏曹(掌 官吏任用)、民曹(掌修缮营建)、客曹(掌少 数民族及外交事务)、二千石曹(掌刑法)、中 都曹(掌治安),每曹设尚书1人,秩六百石, 下辖侍郎6人、令史3人。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
辽阔。要统治好这个庞大的帝
国,光靠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是
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
整的官僚机构。因此,秦始皇
在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后,
紧接着在中央建立了以皇帝为
首的中央政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大唐六典》 开元时官修政书,记载了 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规范第三官讲中国制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 示意图
皇帝
北省
诏草 令拟
中书省
议政
门下省
颁审 布核
南省
尚书省
执 行
中书门下 政事堂
都省
御 史 台
工
兵
吏户刑
礼
部
部
部部部
部
殿内 中侍
都将少 军卫太 宗 司太 大 太鸿光国 水作府 器尉仆 正 农府 理 常胪禄子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汉代石刻周公辅成王图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 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士寮,其职权是 主管“三事”和“四方”。卿事 寮的长官,西周初期是太师或太 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其属 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 马、司空。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秘 书
省省
监监监 监寺寺 寺 寺寺 寺 寺寺寺监
省
注:六部与九寺五监及秘 书省之间的箭头只表示政 令承受关系,不表示上下 级统属关系。
六部每部直辖四司共二十四司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五、宋元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宋代
宋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官”指 “尚书”、“员外郎”等各种京官名称,“职”指一些文 士所带的如“××学士”之类的名称。官员的官名与职名 只表示其官衔和俸禄的高低,不代表其担任什么实际职务。 一个官员除有官、职名外,还必须有“差遣”之称才有真 正的实权。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事,分管各方在的事务,东事、南事、北事, 合称为三事。有大事、小事之分,还出现了大事 寮。
➢师长、多亚,军事性的职官。左师、中师、右 师。亚是师以下的高级武官,有亚旅、亚任、亚 侯、马亚、多马亚。
➢巫、卜,神职官。女为巫,男称觋(xi)。卜, 又称贞人、占人,商代后期有百余名。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西晋时,开始设立门下省,置侍中、给事 黄门侍郎各4人,职责为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 顾问应对,拾遗补阙,检举非法。门下之设,原 为分中书省之权,故权位极重,有“宰相便坐” 之称。
南朝时,新设秘书省,置监、丞各1人,郎4 人,掌典籍图书。
南朝时,新设集书省,置散骑常侍、通直散
骑常侍各4人。常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阅奏
书,并有驳回权,又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纠察
违失,权亦极重。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隋朝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三师、三公及 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
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臣的荣誉虚职。 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闲 ,内 侍省多是宦官。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长官职同秦汉 时代的丞相。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 内史省,长官是内史令;审议机关是门下 省,长官是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 尚书省。尚书省置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 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 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六曹。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 政体制
2020/12/8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夏代
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夏王之下为“六 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 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 一种说法是司空(管土木工程)、司徒(管民政 财政)、士正(主管司法)、共工(主官百工)、 虞(主管山泽)、秩宗(主管祭祀)、纳言(主 管承上宣下); 另一种说法是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 治部门。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九卿掌管中央各 部门的具体事务。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 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 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 负责刑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政税收。宗正, 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及 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的需要。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长官原为尚书令,因 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过此职,故 以后不再设置,实际长官是左、右仆射, 仆射之下又有左、右丞各一人做为副手。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每部四司,共二十四司。各部主、次官为 尚书、侍郎,负责处理全国军、政、财、 文、兵、刑、钱、谷一应政务。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 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 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级,依附于宗族群体, 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失去 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士人队伍迅 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级序列而成为一个 独立的社会阶层。
差遣职称前通常加有“知、判、权”之类的字眼,如 地方上的知州等。既为“差遣”,便都是皇帝的临时派出 官,至多三年就一换,而且各种级别的人都可以担任,这 样有助于抑制官僚树立私人势力。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