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六章 调查研究和观察法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第五--六章 调查研究和观察法

第五章调查研究名词解释调查研究是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收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旨在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中某些特征、方面的发展现状,或学前教育中某些现象、问题的基本现状。

相关调查旨在探讨两个变量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发展变化调查主要探讨儿童的某种特征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原因调查具有某种特征的儿童或教育现象形成的可能性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原因调查要解决的问题。

问卷法是将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组合起来,以书面形式征询调查者的意见,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的研究方法。

指导语是用来知道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或注意事项。

访谈: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与其进行“交谈”的一种活动。

开放型访谈:也称非结构性访谈,指事先没有设计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鼓励受访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访谈可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半开放型访谈是受访谈者一定控制的访谈,访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提出问题,但同时也鼓励受访者参与。

简答题调查研究的特点①间接收集资料来了解和分析现象和问题的方法。

②调查研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涉及的范围广,运用比较简便灵活,收集资料速度快。

局限性:①调查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却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②调查成功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更多地受制于研究对象;③调查者自己的主观倾向、态度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将会影响被调查者,是调查的客观性降低;④调查往往只能反映被调查者个体的情况,很难做普遍性的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要慎重。

调查研究的类型。

(1)根据研究课题性质的不同,学前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①现状调查。

②相关调查。

③发展变化调查。

④原因调查。

(2)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种。

①描述性调查。

用以了解事物全貌或发生过程,以描述现状为主,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②探索性调查。

以解释事物之间关系为目的的调查,以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为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③预测性调查。

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推断与估计的调查,以预测事物发展的远景为主,回答“将会怎样”的问题。

④评价性调查。

对事物的质量水平进行评定的调查,以评价、考核幼儿园教育质量及管理水平为主。

(3)按取样范围的不同,调查研究又可以分为三种。

①全面调查。

即普查,总体有多大,样本就有多大。

②典型调查。

从调查范围内选取典型的例子进行调查。

③抽样调查。

按抽样程序从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估计总体的特征。

有较好的代表性,被广泛采用。

调查研究的设计。

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

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搜集资料的调查,常用于发展变化调查和趋势研究。

数据资料在一定时间内分两次或多次收集。

横向设计是指对一个代表总体的随即样本,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一次性收集资料。

不能测量个体的变化,因为它只测一次。

可用于现状调查。

调查研究要遵循的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

首先要确定调查总体,其次要确定调查样本。

②拟定调查计划。

③进行试探性调查。

是为了了解调查项目和调查程序设计得是否合理,以便作出修改。

④选择和编制调查工具。

⑤实施调查。

⑥整理调查材料。

⑦撰写研究报告。

拟定调查计划时应考虑的内容。

①确定所采用的调查方法。

②确定调查项目。

③确定调查进程。

问卷调查的优点。

统一、定量、节省、匿名。

问卷调查的缺点。

①问卷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由于预先被划分了有限的范围,不可避免地限制和简单化了回答,从而遗漏深层复杂信息。

②不可避免出现漏答、错答或回避回答的现象。

③问卷篇幅不能太长,调查项目受限制,不利于详细收集资料。

④问卷是书面调查,适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问卷的一般格式。

①前言。

介绍调查主办单位和调查人员;调查的目的和潜在价值,以及特定被调查者被选中的原因;承诺对涉及个人内容的调查结果保密;说明被调查者回答的重要性,对他们的合作表示感谢。

②指导语。

应简明易懂。

③问题。

格式:a选择性回答或封闭性,就是要求答卷人从两个或更多选项中选择一个。

B结果开放性或自由答题式题目。

要求答卷人自行填写答案。

设置问卷问题要注意:题目的格式、问题制定的原则、题目的数量与安排(30分钟内答完为宜)。

问卷中问题制定的原则。

在内容上:题目类型是否正确而合适;题目是否切合研究假设的需要;题目是否含混不清,引起歧义;题目是否涉及社会禁忌与爱好;要避免或减少社会称许性;题目是否产生暗示作用;题目是否超出受测者的知识和能力。

在言语上:文字应浅显、易懂,不超过受测者的领悟能力;用语应力求简单,不能太复杂;字句的意义力求清楚明白,不要含混或暧昧;一句话代表一个单一事物,不要用两个以上的观念或事件;要用标准的语言叙述或描述,把概念、范围界定清楚。

在情绪上:在能理解的范围内提出问题;问题不要引起误解或争论;尽量使用肯定的叙述,避免使用双重否定的格式;不用或少用假设语句或猜测语句。

访谈的优缺点。

优点:访谈能深入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包括他们的价值观、情感感受及行为规范,能从受访者的角度对研究现象获得多种描述和解释;访谈具有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访谈能使受访者感到更加有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历程进行反省,影响对自身文化的解释和建构。

能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

缺点:样本较小,访谈好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代价较高。

访谈的类型。

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两种形式。

访谈的前期准备工作。

设计访谈提纲和与受访者商量有关事宜,如访谈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访谈的次数和长度,是否采用录音、录像设备等等。

提问、倾听、回应被认为是访谈中的三项主要工作。

访谈中提问的类型。

按问题的语句结构可以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按问题所指向的回答可以分为具体型和抽象型;按问题本身的语义清晰度可以分为清晰型和含混型。

访谈中追问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受访者自己的语言来询问他们曾经表达过的看法和行为。

针对具体的细节问题即时追问,,切忌不管对方在说什么或想什么,只按照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把问题挨个跑出去,这样的追问会妨碍访谈自然进行,会忽略受访者的思路,把自己的设计甚至偏见强加给对方。

访谈中如何倾听?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有三种:主观判断式的听、客观接受式的听、意义建构式的听。

主观判断式的听,即访谈者把受访者的回答内容,按照自己的观念、价值观、思维习惯等去理解,迅速作出自己的判断。

很容易将研究者个人的观点强加给被研究者,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结果。

客观接受式的听,即访谈者尽量把自己的观念暂时存放起来,客观地接受被访者的话,尤其重视被访者自己使用的一些独特的概念,尽可能理解其真实意义。

是最基本的倾听方式。

意义建构式的听,即访谈者在倾听的同时,积极地与对方对话,与对方共同建构事物、概念等的意义。

这种倾听对访谈者个人素质要求较高,需具有强大的自我反省能力,能够与对方产生思想共鸣。

访谈中如何回应?1呼应。

语言上的呼应,如“哦,嗯,对,呀”,如点头、微笑等。

2重复、重组和总结。

重复是把受访者的话重复一遍,表示确认没有听错。

重组是把受访者的话按照自己理解的话重新组织一下,以便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总结是把受访者的话进行归纳概括,一方面突出中心和主要的思想,另一方面,检验是否理解正确。

第六章实验法实验法一般都是纵向的,在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方面,实验法是最好的。

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实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减少试验误差,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

匹配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随机指派的方法是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简答题实验法的特点:①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教育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②获得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况和情境;③可以重复验证;④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实验法的认知逻辑。

关于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有三条标准。

①两个现象之间必须存在这相关关系,即共变关系。

②在时间上,原因应当先于结果,或与结果瞬间产生。

③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的三对基本要素。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与后测;自变量和因变量。

它的三对基本要素是如何发挥作用来体现这以逻辑的?在实验法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可以反映变量的共变关系;前测和后测可以反映A变与B变的时间顺序,还可以用各种控制手段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

控制组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通过比较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实验的分类。

实验室实验与实地试验。

标准实验和准实验,双盲实验。

简述对影响实验条件的无关因素的控制手段。

3.(1)实验室控制,消除无关变量。

(2)用配对、分组等方法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或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3)用循环法抵销无关变量的影响。

(4)将某些个体变量纳入实验设计,成为实验中的自变量。

实验研究的具体内容:实验假设、实验被试、实验变量、实验控制、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论。

影响实验的因素。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差异的选择、受试者的流失、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