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资料之七

文学理论资料之七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意象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

首次出现于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王充“意象”一语,其源头在《周易》。

《周易.系辞上》:“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中“意”与“象”虽为两个术语,在使用时却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与“意”的结合才能尽“圣人之意”,“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明何景明(《何大复先生集》卷三十二《与李空同论诗书》)。

“意象”一词,由南朝梁刘勰首次运用于文学理论批评。

《文心雕龙.神思》中不仅标举“意象”,并对其形成作了说明:“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唐、宋诗歌、书法评论中,“意象”成为分析评价作品艺术品位的常用术语。

唐王昌龄《诗格》:“诗有三格。

一曰生思。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南宋强幼安所述《唐子西文录》载:“谢玄晖诗云:‘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平楚’犹平野也。

吕延济乃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谓楚,木丛。

便觉意象殊窘。

凡五臣之陋,类若此。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二载游默斋序张晋彦诗:“近世以来学江西诗,不善其学,往往音节聱牙,意象迫切。

且论议太多,失古诗吟咏性情之本意。

”唐张怀瓘在唐代书法评论中首次使用“意象”一词,《文字论》云:“探彼意象,入此规模。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后人论书多用“意象”,《书史会要》载杜本语:“倘悟其变,则纵横皆有意象也。

”清孙岳颁等篡辑《佩文斋书画谱》:“风骨意象皆存。

”元郑杓《衍极》:“若日月云雾,若虫食叶,若利刀戈,纵横皆有意象。

”唐蔡希综《书法论》评张旭草书谓有“意象之奇”。

明人诗评中,“意象”不仅普遍用来评价作品之得失,而且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其内涵也越来越充实。

李东阳《麓堂诗话》评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载王世贞评初唐四杰诗:“气骨翩翩,意象老境。

”王世懋《艺圃撷余》:“盛唐诗散漫无宗,人各自以意象声响得之。

”李维桢《来使君诗序》:“意象风神,立于言前,而浮于言外,是宁尽法乎?”(《大泌山房集》卷十九)胡应麟《诗薮.内编》多用“意象”评诗:“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卷一);“子建《杂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卷二);“《大风》千秋气概之祖,《秋风》百代情致之宗,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卷三);“五言古意象浑融”(卷五)。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唐诗云:“诗不待意,即景自成。

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

昌龄得之椎练,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意象深矣。

”清代诗论、画论中运用“意象”也非常广泛。

阮葵生《茶余诗话》卷十一:“作者当时之意象,与千古读者之精神,交相融洽。

”纪昀《俭重堂诗序》:“意象所生,方圆随造。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七:“用前人成句,入诗词者极多,然必另有意象以点化之。

”叶燮《原诗.内篇》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迹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鲍照诗“意象才调,自流畅也”(卷六),评杜甫诗“意象大小远近,皆会逼真”(卷八),评韩愈诗“意象旷达”(卷九)。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评孟东野诗:“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画论中,如方薰《山静居画论》:“杜陵云:‘十日画一石,五日画一水。

’非谓下笔十日、五日而成一石一水也。

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

”刘熙载《艺概.书概》:“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意境“意境”又称“境界”。

首见于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

”东汉班昭《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这里所说的“境界”指疆土界线。

后来佛教徒用“境界”一词翻译佛经,意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

”(《佛学大辞典》)“境界”的含义由先秦两汉时实在的疆域界线变成了依赖“自家势力所及”才存在的虚幻世界。

《华严梵行品》:“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景德传灯录》:“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俱舍论颂疏》:“功能所托,名为‘境界’。

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

”随着佛教对中国文艺的影响,“境界”逐渐成为文艺批评的术语。

旧题唐王昌龄《诗格》把“境”分为三种:“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意境”一词首见于此。

唐代诗歌评论中,对“境”、“意境”一词的运用和探讨,还有皎然等人。

皎然《诗式.取境》:“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卷一)《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卷一)皎然《诗议》:“境象不一,虚实难明。

”权德舆《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进一步指出:“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情性,含写飞动,得之于静,故所趣皆远。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夫作文章,但多立意。

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

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以上所言是“境”与“意”的关系,刘禹锡则谈到了“境”与“象”的关系。

其《董氏武陵集纪》:“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在唐人诗论中,“意境”理论已正式形成,“意境”、“境界”遂成为唐宋以后评诗论画的重要术语。

南宋蔡梦弼《草堂诗话》记张子韶《心传录》语:“读子美‘野色更无山隔断,山光直与水相通’,已而叹曰:子美此诗,非特为山光野色,凡悟一道理透彻处,往往境界皆如此也。

”南宋释普闻《诗论》:“天下之诗,莫出乎二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

境句易琢,意句难制”,“意从境中宣出”,“大凡但识境意明白,觑见古人千载之妙。

”北宋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从唐宋两代诗论中对“意境”的使用情况来看,“意境”至少包含两重意思:“意与境会”与“境生象外”。

明清画论和诗论中“意境”一词的使用,使“意境”具有的上述内涵进一步明晰。

“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清恽寿平《南田论画》);“画法贵得韵致而境界因之”(明王穉登《百谷论画山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

……盖笔既精工,墨既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入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缺一不可”(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

到了近代,王国维把“境界”提到把握诗词艺术特性的核心术语的地位,并将它作为评价诗词的重要标准。

《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人间词话删稿》:“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王国维对“意境”有独到的体会。

《人间词话》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还认为,“意境”的深浅与“得之者”即读者的理解有关。

《人间词话附录一》:“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

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

”王国维不仅标举“境界”,将境界分成“造境”、“写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而且也用“意境”一词评论作品。

《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意象(imagery)与之近义的术语是“形象”(image),二者常被互译混用。

“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

它的使用范围可以包括读者从一首诗中领悟到的‘形象’,以至构成一首诗的全部描写内容。

戴维.刘易斯在他的论著《诗的意象》里指出:意象‘是语言绘成的画面’,‘一首诗本身也可以是多种意象描写绘制成的一个意象’。

”(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这一术语自18世纪以来随着“想象”的理论而广泛流行,“他们把文学看成一种能在读者心中唤起生动的图像的媒质”(罗吉.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因此这个术语带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学色彩。

“在心理学中,‘意象’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

(雷纳.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

我用‘复合体’这个术语,是从最新心理学家,如伯纳德.哈特等人所用的那种技术意义上说的,虽然我们在应用方面可能不完全相同。

”(《回顾》)I.A.瑞恰兹的看法是:“人们总是过分重视意象的感觉性。

使意象具有功用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

”(《文学批评原理》)有批评家在说明这一术语时,试图削弱其心理学色彩。

他们不那么强调意象对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依赖,并提高在一个意象中语言结构因素的地位。

因此反对单从“如画性”或“图像”方面认识意象,指出须凭智力去把握的明喻和隐喻也属于意象的范围。

美国女批评家斯伯金将意象界说为:“用任何一种方法勾画出来的任何一个想象的画面或其他经验,这个画面或经验不仅可以通过诗人的某一感官,而且还可以通过他的头脑和情感为他所感知;诗人为了达到类比的目的,往往把它们用于最广义的明喻和隐喻形式。

”(《莎士比亚剧中的意象及其向我们表达的意义》)韦勒克也认为:“视觉的意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知觉,但它也‘代表了’、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东西、某种‘内在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