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摘要:隐喻作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促进了概念隐喻理论,这一认知和语言的桥梁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启发学习者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学习词汇,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技能的培养。
关于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经在外语教学和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重视,英语词汇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受到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促进,比如说认知教学法、词汇教学法等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的大中小学外语教学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仍然存在着诸如学习者词汇量不足、词汇记忆不系统等问题。
语言学家wilkins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接受语法比词汇更重要的说法。
事实是,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
”由此可见,词汇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学生对于词汇量掌握的不足,尽管语法以及所掌握的第二语言极其出色,那么第二语言的交流也不能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进行。
在中国这样一个缺少第二语言环境的国家,词汇学习始终是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巨大障碍,如何帮助学习者高效习得词汇,掌握词汇学习的策略成为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的研究课题。
随着20世纪80
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词汇学习的认知研究也日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大量实例证明概念隐喻理论能够帮助学习者培养积极的词汇思维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于隐喻。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修辞隐喻理论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
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当属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成为隐喻研究中的重要里程碑。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莱考夫在其著作中提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mapping)”。
将认知域与映射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source domain)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中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
“隐喻无处不在,在我
们的语言中、思想中。
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概念隐喻。
例如,time is money 导致了一系列我们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i cannot afford the time.(我赔不起时间)time is precious.(时间是宝贵的)英语词汇的概念隐喻解读学者们通过观察大量语料后发现日常语言中70%以上的词语表达源自概念隐喻所体现的隐喻思维过程,隐喻把一个概念结构或意象投射到另一个概念结构或意象上去,从而人们可以用一个概念领域方面的词语去谈论另一个概念隐喻。
英语是一个多种语言的混合体,学习单词的词源为探索隐喻语义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窗口。
语言使用通常反映了我们对所生活的世界基本领域的内在隐喻理解。
例如,词汇“snake”和“mountain”的首字母都与其所指称物体的形象颇为相似。
在“mount”中,“m”象征山的形状,“o”象征石头,“u”象征河流,“n”象征山洞,“t”象征树木。
一些学生很疑惑,表达“区别与其他个体的综合品质特征”的“character”一词如何能代表“汉字”这一意义。
这是因为汉字是象形字,它们的书写起源于自然界事物的品质特征,如:山,田,火,日,月,鱼,网。
再如英语中表示花名的两个单词“daisy”(雏菊)和“dandelion”(蒲公英),“daisy”起源于“day’s eyes”,因为花的形状如同圆盘,形像太阳。
“dandelion”起源于法语“lion’s tooth”,因为这种花的叶子上的荆棘如同狮子的牙齿。
历史的发展使人们忘记了这些单词的起源,但是这些花名的单词却是以隐喻方式构建起来的。
以people are plants 为例,从这一概念隐喻出发,就可以轻松了解“grow”一词既可表达“生长”(指植物),又可表达“成长”(指人);“trunk”既表达“躯干”又表达“树干”之意;“root”既有“根茎”又有“原籍”之意;“bear”既表达“结果”又表达“生孩子”的意思;“cultivate”有“耕种”又有“培养”之意。
通过对这一概念隐喻的理解,学习者看到age withered her. he is a green hand. 之类的表达时就会明白这是以植物来隐喻人的衰老和不成熟,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
再以time is money为例解读一些关于时间的表达,“thank you for spending time with me.”“it costs tim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it’s a waste of time to chatter about the useless things.”在上述句子中,关于时间的谓语动词分别是“spend”、“cost”、“waste”,而这些词的原始词义都是用来表达金钱的,学习者了解“时间是金钱”这一概念隐喻之后会深刻明白英语中这些惯用表达的内涵并牢牢掌握。
通过分析可见,用概念隐喻理论来指导词汇教学具有实际意义:第一,由于思维和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性思维在词汇构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追溯词源有利于分析词的构成和对词形的学习掌握;第二,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扩展词汇,理解词义的变化和一词多义等现象;第三,概念隐喻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不同语境中词汇的意义,做到领会式的长久记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授对象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将概念隐喻理论同传统词汇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michuel lewis,《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m],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7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3.刘璇,《外语词汇学习中隐喻方法的实验研究》[j],us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volume 2, no.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