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


空间则凌驾于输入空间 I 和输入空间 I 之上, 是两者 的上
位概 念 。其 包 含 了 两 个输 入 空 间 的 共 同 的抽 象 概 念 结 构 ,
构都 比较明显 的隐喻 。而 概念 隐喻理论 则是 以隐喻 为主
导 来 解 释 人 的 认 知 方 式 , 就 是 说 , 们 正 是 以 隐 喻 这 一 也 人 工 具 或 方 式 来 认 识 世 界 的 。所 以 , 喻 就 具 有 统 领 地 位 。 隐 然 而 , 述 两 种 理 论 也 存 在 相 似 之 处 。例 如 , 们 都 将 隐 上 它 喻 看 作 认 知概 念 现 象 而 不 是 单 纯 的 语 言 现 象 ; 在 解 释 隐 都
释 为 两 个认 知域 之 间 的 映 射 。 因此 , 可 以称 作 “ 射 理 又 映 论”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的 主 要 术 语 有 心 理 空 间 ( na met l sae) 影 射 ( ap g 、 创 结 构 (me et t c r) 优 pcs 、 mpi )层 n e r n su t e 、 g r u
区 分是 因为 认 知 域 和 心 理 空 间 的 运 作 过 程 存 在 着 根 本 差
异 。概 念 隐喻 理 论 认 为 , 的 思 维 是 单 向映 射 。 因 此 , 人 隐
为 , 于 隐 喻是 以一 种 概 念 和 经 验 来 理 解 另 一 种 概 念 和 经 由
验 , 以, 理解 隐喻就要涉及 两个心理 表象 , 所 要 即源域和 目 的域两个认 知域。这两 个认 知域蕴 含着单 个 隐喻所涉 及 的巨大的意义 网络 , 即隐喻表达 的喻体和本体 。源域 和 目 的域中都有很 多相关 的结 构及 特征 。隐喻就是 两个认 知
点就 具 体 体 现 在 两 种 理论 的术 语 上 。 三 、 念 隐喻 理 论 和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的 理 论 术 语 之 间 的 概
夫” 相关的概 念有 “ 施事 、 受事 、 工具 ( ) 程序 、 刀 、 目标” 等,
共 同结 构 如 “ 人 拿 着 刀 切 肉 ” 。这 三 个 空 间 中 的概 念 某 等 会有 选 择 地 影 射 到合 成 空 间 , 过 层 创 结 构 中 的三 种 合 成 经 过程产生新的意义。
认 知语 言 学 角 度 说 明 了 自然 语 言 的 意 义 构 建 过 程 。 概 念
p o hoy 以及富康涅 ( acnir 和特纳 ( u e ) 出 hr er) T F uone) Tr r提 n 的概念合成理论 ( h o fBedn pcs 为代表 。这 些 T er o l i S ae ) y n g 研究揭示 了隐喻不 仅是 一种 修辞 格 、 一种语 义 现象 , 是 更 人类 的一种认 知思 维 方式 。笔 者尝 试对 概念 隐喻 理论 和 概念合成理论进行初步 比较 , 过分析它 们之 间的相 同之 通 处 和不 同之处 ( 主要 是不 同之 处 ) 揭示它们 之间 的互补 关 ,
kf 和 约 翰 逊 (o no ) o) Jh sn 的概 念 隐 喻 理 论 ( ocpul t C neta Me — a
究范围 , 升 了人 们对 隐喻 的认识 。现在 , 外学者 基本 提 中
上都接受隐喻言学家 富康 涅和 特纳提 出的概念 合成 理论从
71
些类 型的隐喻其 意义产 生过程 正好属 于典 型的概 念合成
情况 。 因此 , 以通 过 该 理 论 加 以 解 释 。 事 实 上 , 念 合 可 概
成 理 论 只 能 解 释 部分 类 型 的 隐 喻 , 其 是 源 域 和 目的 域 结 尤
即 将 产 生 的新 的合 成 空 间 ( 喻 意 义 ) 供 “ 入 ” 隐 提 输 。类 属
也 为即将产生 的合成 空间提供 输入 。合 成空 间通 过层创
结 构 的运 作 产 生 新 的 意 义 。 例 如 , T a d c ri ab t — “ ht ot uc o s h
e. 这一隐喻涉及 四个心理空间, r” 即输入空 间 I 是与“ o— , dc tr有关的心理空 间, o” 包括 的特色概念和结构有“ 病人” 手 “

引 言
隐喻 一 直 是 中西 方 学 者 研 究 的 热 点 课 题 。 中 国 的 隐
喻研究最早可 以追溯到先秦 时期 , 西方最 早 的隐喻研究 则
开端于公元前的亚里士 多德。在过 去的很 长一段 时间里 ,
中外 研 究 者 都 将 隐 喻 视 为 修 辞 学 中 的一 种 修 辞 格 。 然 而 ,
域 之 间 的一 种 固 定 的 、 统 的 关 系 。 例 如 , Lf i a or 系 “ i s u— e ny ” 一 个 根 隐 喻 。 它 的喻 体 是 “ore ” 本体 是 “i ” e. 是 juny , le , f
第2 5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河 南财 政 税 务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a o n n C l g fF n n e& T x t n o r l fHe a ol e o i a c n e a ai o
Vo. 5. 1 2 No. 4
Aug 201 . 1
认 知 活 动 在 人类 的思 维 活 动 中起 决 定 作 用 , 现 了人 类 的 体
创造力。整合后 的结 构会随时间 推移 变得凝 固化。因此 ,
人 们 无 法 察 觉 它 的 存 在 。富 康 涅 和 特 纳 用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二 、 念 隐 喻 理 论 和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的 研 究 目的 及 研 究 概
系 , 加深对隐喻的理解。 以
合成是指在已经建立 的心理空 间网络 的基 础上 , 各空 间之 问相互影射并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 的空间 。这里 的“ 心理
空 间 指 的 是 在 概 念 整 合 中 的 一 个 场 景 或 心 理 构 建 ( na metl
cnt c) 。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 的潜 意识认知 活动。该 o s ut” r
概念隐喻理论认 为 隐喻涉及 两个认 知域 。而 概念合
成 理 论 则 在 概念 上 将 两 个 认 知 域 化 为 四个 心 理 空 间 , 而 因
能更具体 、 更细致地描述人们运用隐喻时的心理过程。
第 二 , 射 与 影 射 。认 知 域 和 心 理 空 间 的 运 作 方 式 分 映 别 叫做 映射 和影 射 ( 莱 柯 夫 和 约 翰 逊 以及 富 康 涅 和 特 纳 在
从 认知语 言学 角度 出发 的 隐喻研 究理 论影 响广 泛 , 而又 以概 念 隐喻理 论和 概念 合成理 论 为代 表 。概 念 隐 喻 理论 和概念 合成 理论在 研 究 目的和 范 围、 本 理 论 术语 以及 转喻 这 三 个方 面 既有 相 同点 又有 不 同点 , 基
这 两种 解释理 论都 揭 示 了隐喻 的某些 特征 , 它们 之 间互相 重 叠 、 有侧 重 、 相补 充 , 以加 深对 隐喻 的 各 互 可
范 围 18 9 0年 , 国芝 加 哥 大 学 出版 社 出 版 了认 知 语 言 学 家 美
分别解释 了隐喻 、 借代 、 虚拟 句 、 指示 代词 、 语法结 构 、 用 语
预设等语言现象 , 以此 证 明 这 种 意义 构 建 过 程 模 式 的 普 遍 性 。 由于该 理论 对 意 义 构 建 过 程 具 有 强 大 的 解 释 力 , 而 故 被西方的认知学者奉为金科玉律。 从 上 面 的 描 述 可 以 看 出 , 念 合 成 理 论 并 非 专 门 用 来 概 解 释 隐 喻 的 。 该 理 论 不 仅 可 以 用 来 解 释 隐 喻 的 意 义 构 建
化原则 (pi lypi il) ot i r cp 等。概念 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 mat n e 理论 的理论术语之间既有联 系又有 区别 。
第 一 , 个 认 知 域 与 四 个 心 理 空 间 。概 念 隐 喻 理 论 认 两
各 自的英 文著 作 中则都 称 为 m p i ) apn 。汉 语之所 以作 出 g
概 念 隐 喻 理 论 与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之 比 较
刘 沛
( 南大学 远程 与继续 教育 学 院 , 河 河南 开封 4 5 0 ) 7 0 1 [ 摘 要 ] 隐喻 是 中西 方学者研 究的热 点 问题 。从 多学科 、 多角度 涌现 出了许 多 隐喻 研 究理 论 , 中 其
可少的认知工具。因此 , 喻对人类 日常的思维 方式 和话 隐 语 表达产生 了重 要的影 响, 现 了人类语 言和认 知的根本 体
属 性 。 莱柯 夫 和 约 翰 逊 的 研 究 理 论 大 大 拓 展 了 隐 喻 的研
自2 0世纪 7 O年代起 , 学者们开始从多学科 、 多角度 研究隐 喻, 涌现出了许 多研 究理论 , 中, 其 从认知 语言学 角度 出发 的研究理 论 影 响广 泛 , 又 以认 知语 言 学 家莱 柯 夫 ( a 而 L—
过程和工作机制 , 还可 以 分 析 其 他 的 语 言 现 象 和 概 念 。在 这里 , 隐喻 是 用 以证 明该 理 论 的 众 多 “ 例 ” 一 。 只 是 某 示 之
莱柯夫和约翰逊 的著作《 我们 赖以生存 的隐喻》( eahr M t os p WeLv y 。在这本书 中, i b) e 作者从认 知语 言学 角度研究 了 隐喻这一古老 的课题 , 以此来揭 示人类对 语言 和经验 的理
理解。
[ 键词 ] 言 学研 究 ; 念 隐喻理 论 ; 念合 成 理论 ; 关 语 概 概 隐喻 [ 中图分 类号 ] 0 H5

[ 文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8— 7 3 2 1 )4— 0 1— 4 10 5 9 (0 1 0 0 7 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