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合成说课课件

力的合成说课课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2.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2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 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 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但是一 节课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完成自主探究。我采取的方法是: 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寻找方法,得出结论。然后学生在老师 的启发下自主探究,这样时间得到了保障,教学任务也能很 好地完成。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 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设计 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 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 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 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力的合成的内容
1.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区分标量与矢 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 力。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能看到,力的合成的学习我们 应该定位在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平行四边形关系上, 而不把重点放在实验探究得出规律上。但是学生 一定要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 程。
今天我们学习力 的合成,将接触一种 很重要的物理思想方 法—— 等效代替。
一、基本概念
1、合力与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可以 用一个力来代替这几个力,这个力的效果跟原来几 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2.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说课
力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三、重难点突破—教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 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 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 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 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 地位。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 第一章也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通过前面几节受力分析,为 本节课打下坚实基础,在预习中了解到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知识,为 2 本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教学环节要完成的任务
1.介绍力的合成测量以及其测量原理; 2.教师利用测量仪精确测量出两个共点力的 大小和方向,以及与这两个共点力相等效 的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学案上准备做出这 三个力的图示,利用三个力的图示直接观 察发现分力与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初 步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 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N T F G T1 T2 F1 F2
G
G
图1
图2
图3
如图1、图2为共点力;而图3为非共点力.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师生合作完成精确地演示实验,发现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学生分组实验,独立求证力的平行四 边法
教学方 法
2
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一个物理情景,展示力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性。 用等效替代来说明合力的含义。也就是说首先探究力的 合成的物理意义,然后再来寻求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 和运算法则,然后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节内容分三部分: 1.通过展示分析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力的等效替代关 系;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提出力的合成的探究问题。 2.师生合作完成精确的演示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分组实验,独立求证分力与其合力的定量关系,即 平行四边形定则。 3.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第三部分: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 定则
分以下三部分教学环节: 1.得到规律后,通过例题进一步深化和理解 规律; 2.解决引入新课时设疑的问题,解释其他生 活现象。 3.也可以由解释现象引发下一节课要进一步 研究的问题。
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 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方法一:(作图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力的等效性 1.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回忆、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力合成的知识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直接相加或相减,不 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怎么合成呢?
情境1:小时候我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他是 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
情境2:一桶水,小孩需要二个人才能提起,而大人 只需要一个就能很轻松地提起它,就力的作用效果 而言,小孩与大人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
知识与技能 三 维 目 标 定 位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 进行力的替代. 3.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 形定则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 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 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
取8mm长的线段表示15N的力
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合力大小F=15 N × (40/8)=75N 合力方向:与F1的夹角为53° 或与水平方向成53°
方法二: (计算法)
还可作出力的示意图,进行计算求解
学生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
①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我来补充,完善。 ②根据剩余时间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 ③作业:课后问题与练习P64页 2. 3
归纳: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 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 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 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 平行四边形定则.
F2 F1 o F
经过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 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 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 合力。
模拟实验:弹簧秤、钩码
结论:互成角度的几个力合力的求解不能直接加减.
2、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F
F1 F2


甲、乙的作用效果相同,都将重物吊起。 互成角度的力F1、F2的合力F满足平行 四边形法则。
第二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 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设计分三步: 1.明确学生分组实验目标:参考老师提供的实 验器材及设计方案,寻求合力分力关系; 2.学生设计并展示讨论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 骤以及注意事项; 3.学生完成力的合成探究实验,证实分力合力 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的合成 一、合力与分力 1、合力、分力与共点力 2、力的合成 二、探究合力:1、引导探究 2、自主探究 3、总结结论 三、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萧中明天更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