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乘数学三境界

大乘数学三境界

大乘数学三境界数学= 小乘数学+ 大乘数学。

小乘数学= 推理+计算,大乘数学= 哲学+艺术。

小乘数学是术,大乘数学是道;小乘数学是剑招,大乘数学是剑意;小乘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大乘数学是科学的女王。

治大乘数学经历三种境界。

苏武慢仙峰绝壁,攀登无数,往往到头虚老;支离破碎,细微末节,多少青春废了;鲸吞碧海,芥纳须弥,中西合璧最好,只凭这微分代数,消融那纤维同调;谁听得,千尺崖前,百丈悬冰,杜宇一声春晓?黑洞路远,夸克关深,行人原自稀少;体系我立,定理自出,此心可通天道;寻根本,识破源流,自有人间真宝。

此乃第一境界。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依依,万水千山独行,登天有计,有我美梦做伴,怎怕他晚来风急,我来也,正悦目,别有一番天地。

满室书本堆积,翻阅尽,查找蛛丝马迹,中西合璧,探索数学真谛,春风化物细雨,会心处点点滴滴,这次第,唯极乐差可比拟。

此乃第二境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依依。

万水千山独行,登天有计。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用中国数学传统文化破解数学七十二绝技。

一、学数参禅学数浑似学参禅,一经领悟便超然。

五灯会元东方亮,光芒四射照人间。

破除迷信,张扬自我,众生平等,皆可成佛;解粘去缚,方便接引,就近取譬,随机化寻;真参实证,圆融无碍,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因缘契合,自悟本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禅是穷理尽性之学。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

禅者,意也,以人意会天意,以己意会大师之意,禅的真理以心传心,心灵相通时方可传授。

禅师接引学人,讲求心心相印,因缘相契,以心传心,啐啄同时。

灵犀相通才称得上因缘相契。

禅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

禅的真理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生命,变为充满真实内容的创造性真理。

做学问是一种精神统一的修行,面壁就是面书壁,在精神上创造自己理想的世界。

疑生滞,通破疑,疑被通破则无可生滞。

禅宗张扬自我,崇尚自我,使学人确立自信,崇拜自我,打破外在权威,敢于作祖成佛。

云门一曲,高古绝唱,涵盖乾坤,截断众流。

云门天子,金口风范,一语既出,万法顺从。

孙悟空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是觉悟了的人,自性即佛,心外无佛,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学数=参禅悟道。

唯天是我师,唯心通天道,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外师造化,内法自然,此心可通天道。

二、言数明理数理同源,理数相倚,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理一分殊,月映万川;知书达理,理在书外,穷心尽性,尽性知天;由博返约,以简御繁,一花六瓣,五灯会元。

数是数学,理是道理。

道理=道+理,言数者必先明理,数与道非二本也一花六瓣:不学数无以言;不学理无以立;不知哲学无以知根本,不知历史无以知源流,不知大美无以知天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数学中逻辑推理只是形式,不是精髓,思想才是数学的灵魂。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形式推理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证明应该通过思想完成,而不是用大量计算完成,数学的威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

数学是通过发展概念和技巧使我们轻快前进的科学,并非靠蛮力计算的技术。

圣人之学,心学也。

今日之数学犹昔日之经学,虽数十年不能通也。

DTP 模式,微局部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剖析愈繁,支离愈甚。

数学不能分解成一个个概念和定理,而是要融会他的思想和精神,打破原有的理论框架,超越其中的逻辑束缚,使人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

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画出一幅简单而又容易理解的世界图景,以这个世界图景解释研究经验世界。

众多定义定理并非没有章法,而是受一个中心思想统率,由一个根本的规则所支配。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约以存博,简以御繁,一以贯之,形之所归者为道,众之所归者为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于形,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圣人只要减去,常人只要添上,言数者必先明理,数与道非二本也。

三、五灯会元1) 本源性原理:明示根本,指解源流,正本清源,融会贯通。

2) 不变性原理:变易不易,不易简易,简易直接,把握整体。

3) 对偶性原理:阴阳对偶,此长彼消,互逆互补,相反相成。

4) 协调性原理:一生万象,万象协调,协调正合,正合归一。

5) 奇正性原理:奇出正合,以奇制胜,奇正相生,循环无穷。

一生万象曰生,生生之为易。

易一名而三义,曰变易、不易、简易。

变易者,万物也,不易者,道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故圣人于错综纷纭之中,指认其不变之真体。

大道必易,大理必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万象协调曰和,协调正合曰中,和则立,不和则废,和实生物。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也。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定理也。

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

中庸者,无过不及而平常之定理,充分必要恰当正合之定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正合归一曰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归根曰复,复者其见天地之心乎。

万象皆流,本源为一。

一生万象,放之弥于六合;万象归一,卷之不盈一握。

明示根本,指解源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本立而道生,洞悉大本大要乃学问之极致。

阴阳对偶,此长彼消,互逆互补,相反相成。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气混元,两仪化元,三才运元,四象会元,阴阳升降,进退左右,互通变化,错综无穷。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为奇,可道为正,奇正相生,循环无穷四、数学神功分析三法,先人指路,运算四则,算法之宗。

独孤九符,以符代数,阴阳升降,进退左右,九阴九阳,降龙十八掌;太极圆转,圈圈连环,五灯会元,以理御数,六脉神剑,凌空飞渡,吸人内力,化功大法,借力打力,乾坤大挪移。

分析三法:化问题为方程法,用方程证定理法,解方程法。

独孤九符:A C B D R =⋅+。

九阴九阳,降龙十八掌,对偶空间,对合代数。

()***A B A B αβαβ+=+,()***AB B A =,()**A A =。

化功大法乃通透之学,博览以为通,洞察以为透。

数学抽象,抽是抽取,象是万象。

抽象三部曲:观象寻意,得意忘象,以意制象。

“非忘象无以制象,非遗数无以极数,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用之母,象数之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变至神则不可与于斯也。

”由表及里是化功大法,由此及彼是乾坤大挪移。

五、诗化数学学海无边多分支,大本大要诗先知,至精至简诗中出,每逢妙处便有诗。

数学道理化,道理哲学化,哲学浪漫化,浪漫艺术化,艺术诗词化,诗词模块化,模块艺术化。

1) 读书由薄到厚,由厚到薄,从几十万字变成几个字;2) 找出几个字的物理意义(不学数无以言,不学理无以立);3) 从哲学上予以概括(不知哲学无以知根本);4) 从历史上考察其发展,预测其未来(不知历史无以知源流);5) 用诗词的形式表达(不知大美无以知天地);6)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

诗者天地之心,理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

非诗人无以感知,非哲学无以提升,非数学无以确立。

没有数学不能探测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不能探测数学的深度,没有这二者就不能探测一切的深度。

大自然以巧妙的方式包含数学,数学家要成为自然哲学家。

浪漫化是世界的诗意化,用灵性之光临照世界。

只有浪漫化才能找到世界的本意。

诗是思想的浓缩,激情的升华,诗意是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受。

发现诗意的一刹那是灵感降临的一刹那,是摆脱枷锁获得顿悟的一刹那,是人和大自然沟通的一刹那。

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简单美丽,光芒四射!数学诗词化将一系列数学分支变成一系列诗词链,将一系列思想模式凝聚成一系列模块,将诗词的对仗转化成学科之间的对偶,只要更换几个字就将一个分支变成另一个分支,建立各分支间出人意料的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的乾坤大挪移。

因此诗人的诗句表示自己不理解的意思,具有诗人所不体会的感召力。

开天辟地,阴阳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曰映象,形曰流形,易行乎其中。

在阳为乾,在阴为坤,乾为粒子,坤为波动,一阴一阳之谓道。

夫乾者,其动也直,其静也专,是以粒子生焉。

夫坤者,其动也翕,其静也辟,是以波动生焉。

乾坤交合,天地交感,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万物皆流,流者群也。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云者气也,气者场也,信息能量,皆在场中,气者质也,质者气也,气聚为孤子,质聚为万物,气散则死,气聚则生。

沁园春万物皆流,大化流行,阴阳对偶。

看何处奇异,何处障碍;从何处来,向何处流。

亏格示性,指标计数,拓扑场论刚开头。

神通有,揽彼造化力,渡我飞舟。

科学艺术漫游,读历史峥嵘岁月稠。

恰英雄少年,风华正茂;统一数学,思想建构。

流形奠基,群论分类,笑傲当年万户侯。

凌空起,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这是大乘数学的第三境界。

数学物理大统一是一个美丽的梦,也是大乘数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大乘数学= 学数参禅= 言数明理= 诗化数学= 一花六瓣,五灯会元= 天眼通,凌空飞渡= 化功大法,乾坤大挪移= 用中国传统文化破解数学七十二绝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