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滨州(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0~11题。
(4分)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0.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分)【答案】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解析】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鉴赏诗歌,描绘画面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思念家乡【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德州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後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裳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考点】EL:思乡怀人诗.【分析】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地点,诗歌的前六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味,写出了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最后两句,诗意一转,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言简而情深.【解答】(1)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分析作答.中间四句诗的意思是: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其中有三处对比,一是晚籁与斜阳之间动静的对比,突出了此时的沉寂幽静.二是胭红与雪白之间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色彩的鲜明绚丽;三是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之间远近高低的对比,突出景色的层次分明.(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信马悠悠野兴长的意思是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由野兴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即所谓“兴长“.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此时诗人心中充满的是因为思乡而带来的忧愁.即所谓“惆怅“.答案:(1)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共3分(2)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共3分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东营(一)盆池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分析】诗人笔下的这一盆池可不一般:它可以“偷”一片天,它洁净如镜,连白云都是从里面孕育产生的.盆池的不一般,实则为诗人想象的奇特.天倒映池中,诗人想象成盆池偷来的;空中飘浮的白云,诗人说它的出生地就是盆池.【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白云”、“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加之配以透明如镜的盆池意象,则更营造出所特有的晶莹清澈、玲珑剔透的澄明世界.而如此之澄明世界,当是诗人冰心玉壶、幽洁雅淡心灵世界的美好象征,与诗人当下那君昏臣乱、纲纪败坏肮脏龌龊之丑恶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诗人便渴求拥有那万象澄明、谐和宁静的盆池世界.(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从构思、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赏析.答案:(1)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2)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写法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写法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写法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语言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示例一,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示例二,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语言二:巧用修辞.示例,“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译文:在布满碧绿之“苔”地方开凿出一个“盆池”,把天空映入池中,好像白云从镜子中生出,明月落到了台阶前.【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歌,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从多角度进行赏析.济宁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
【考点】EI:送别离别诗.【分析】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解答】(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意思: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这是与朋友分别的场面.(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本诗借景抒情,“夕阳在沙岸”,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答案:(1)与朋友分别的场面.(2)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译文: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莱芜5.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九日同姜如农王西樵程穆倩诸君登慧光阁清宋琬塞鸿犹未到芜城①,载酒登临雨乍晴。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上方钟磬疏林满,十里笙歌画舫明。
空负黄花羞短鬓,寒衣三浣客心惊。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A.首联写塞外鸿雁尚未到扬州,天气乍雨初晴,作者与友人登高饮酒,共度重阳佳节。
B.“山色”一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山色的变化,又写出了时序的变迁。
C.颈联虚实结合,作者听着悠扬的钟声,忆起昔日扬州的繁华,如今繁华不再,让人伤怀。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象沉郁,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悲凉愁苦的感情。
【答案】C【解析】C.“颈联虚实结合”分析错误,“钟磬音”和“笙歌”都是诗人当时听到的,都是写实。
A项对首联写景和叙事的分析是正确的,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饮酒的习俗;B项从修辞和景物特点两个角度对颔联的分析正确。
“随”和“变”两动词的使用精妙,赋予山色和江流以灵性。
D项对诗歌主旨的分析正确,“空负黄花羞短鬓”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一个“惊”字流露出悲凉愁苦之情。
所以选C。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阳③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⑤边。
【注释】①左迁:贬官。
唐宪宗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视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
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
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
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
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
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
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考点】EL:思乡怀人诗.【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解答】这首诗叙述了作者不惜残年、魏国忠谏而获罪的不幸遭遇,把朝廷的腐败、皇帝的昏庸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在一起,怨愤之情与凄楚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是一首深刻的政治抒情诗,分析感情解答.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答案: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真实处处见悲,一路悲愤.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诗词中的经典名句的鉴赏能力,我们要抓住经典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以及经典词句的理解,进行解答.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