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评改方法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精选)

“初中作文评改方法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精选)

“初中作文评改方法问题研究”结题报告镇平县晁陂镇中心学校王振国摘要:新课改强调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仅要注意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初中作文评改方法问题研究》重点从改革作文评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文自改互评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研究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作文评改才是卓有成效的作文评改。

研究的对象是初中七、八、九年级学生,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教育行为研究法和同步材料总结法。

研究结果表明:作文教学合理运用学生自改互评作文的方法,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用它替代教师评改这种传统的评改方式,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作文教学中的“教”与“学”、“导”与“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评改过程方法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自古至今人们异口齐呼的声音。

“文章不厌百回改”,“树木不剪不成材,文章不改不精彩”,“玉不琢不美,文不改不精”??宋朝王安石曾说:“捻断数茎须,方得‘春风又绿江南岸’”。

鲁迅先生也曾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我们语文老师似乎就由此为学生习作的“改”而忙得不亦乐乎了,老师们“精批细改”、“眉批旁批”、点面俱到,期望着“好作文”因此出炉。

结果的局面是:学生对作文写完了事,教师桌上“文山文海”,语文老师们叹曰“批改作文胜似愚公移山”,老师们成了愚公,但又不能体会愚公移山“大功告成”后的愉悦——因为大多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作文本只“瞥一下分数”,教师的繁忙工作成了“无用功”。

这根本原因在哪呢?我们作了些简单的分析得出,这便就是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包办统治文章修改的结果:其一,老师们批改一次作文,按每班50个学生的作文量来计算,作文本从上交给老师到批完发放给学生,最快也得一周时间,而此时学生写完文章时的那种企盼评价的热情早已冷却,对发放下来的作文本,大部分学生只是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本子都懒得翻开!老师的辛劳,大多付之东流;第二,老师们如果真正做到“精批细改”,确实能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事实是,面对目前大班教学,广大教师们往往难以做到全面的“精批细改”,有些作文只能“粗看略写”,写出的评语自然避免不了概念化、形式化,大同小异,久而久之,眉批总评成了习作的装饰品,学生根本就不爱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前言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果说以上分析的两点只能是表层现象的话,那么,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

基于以上认识,有感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我们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

概括起来说,就是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提出来了“初中作文评改方法问题研究”的课题方案。

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动求知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古人云:“知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叶圣陶先生在论及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务必启发学生自觉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尽可能地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

此课题虽老生常谈,不少名家从理论上作过阐述,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的研究仍具有很强的创新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和基本原则(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素质教育观念强调,作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成为学生发展素质的过程。

要使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们完全领悟到: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学习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和善学上。

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

在不否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是“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切实表现。

作文自改和互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的过程即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交流的过程。

改变那种不放心让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不相信学生能修改好作文,生怕搞砸了,总不肯大胆放手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认识到这种“灌输式”、“代替法”禁锢学生的良性思维的危害性。

在指导学生作文自评互评中促进作文训练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共同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作文自改互评”实验与基础教育新课程融合的原则1、“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涵义学生作文自主评改和互改是一个来源于教育实践的具有探索性、应用性的课题,其研究的是通过训练学生学习自改互评作文,进而提高作文水平,达到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目的。

实验研究成果表明,自改互评作文使学生学会了品评修改作文,培养了作文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探索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发掘了作文教学的人文内涵。

2、“学生作文自改互评”实验与基础教育新课程融合本课题改革实验的宗旨在探索一条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途径。

强调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写作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多元性、内驱性、选择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使学生的作文与合作、个性发展一起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标》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力图将学生作文自改互评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作文训练科学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努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合作,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全人”。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意义和内容(一)本课题实验的主要目标“作文评改方法问题研究”的实验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习作评改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前文提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确实,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学生习作完成初稿以后,教师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观,而是给出既定的方案让学生自评互改作文。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借鉴优秀作品,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在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比较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目标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本课题实验的意义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也就直接反映出语文教学质量优劣,而如何高质低负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本课题实验的意义所在。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如能合理运用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方法,就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用它替代老师批改这种传统的批改形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已经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三)本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学生的评改能力要多于写作能力,这样就使自我评改和互相评改成为可能。

为了使学生评改时有依据,有遵循,尊重他人的劳动,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段作文的要求,我们制定出了如下各实施阶段的实验内容:七年级作文自改互评内容:①学会使用修改符号;②指出并修改错别字;③指出用错或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作修改;④指出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句子并作修改;⑤指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佳词丽句;⑥指出作文开头、过程和结尾与文章中心的完整性;⑦根据作文要求写简单的总评。

八年级作文自改互评内容:①规范使用修改符号;②修改措词不准确的地方;③修改表意不清的句子或段落,使句段表达明了、完整;④指出用错或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作修改;⑤指出和修改不当的论点、论据;⑥指出并修改作文首尾、过程与文章中心存在的问题;⑦根据作文要求写出恰当的总评(根据不同习作要求,给出恰当的评价)。

九年级作文自改互评内容:①熟练使用修改符号;②修改词句,在增删、修改的基础上作些润色,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③指出和修改不当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逻辑;④修改作文观点是否正确、中心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充实、扣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⑤能写出比较全面的评语并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

不同的文体应根据作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重点地确立不同的标准,这一点需老师在确定文体后按照作文教学计划因题而定。

至于文章中那些属于思想高度问题、生活深度问题、情感的蕴蓄问题、表达的技巧问题等,要靠学生平时的基本功,远非一两次修改可求,故未在修改目标中作重点强调。

四、实验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从学生习作完成初稿,到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交流,根据评改内容和要求自改和互评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在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最后重写自己的作文。

这便就是作文自改互评的基本模式。

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实验中,我们也力求作文评改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一)鼓动热情,对比发现,典型引路。

在指导学生作文自改互评之前,首先有必要向学生阐明学生互评作文的意义,转变学生的观念,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解除学生的顾虑,激起他们对互评的热情,为后面的实验作好思想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