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统计基础教案

2017统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概述课题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概念2、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3、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新年好!很高兴在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再次跟大家见面,这个学期,由我为大家教授《统计基础》这门课程,《统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希望同学们能认认真真的学好这门课,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1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2说明考核该课程的办法3提出关关于上课的要求4关于做作业的要求5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新授:一、统计和统计学1、统计:是指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市场调查数据录入统计软甲分析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

分析报告2、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资料的科学,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活动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有:(1)数量性指从数量上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这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

(2)总体性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3)具体性统计所研究的数量,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不是抽象的量。

(4)社会性指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统计认识的客体是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一)工作过程1、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计划安排。

2、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

3、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4、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5、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二)统计的认识过程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即:质——量——质三、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1.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指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

2.统计分组法根据现象总体的特点及统计研究的目的,把总体按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即不同的组),把不同性质的单位分开,而各组内部各单位的性质基本相同,这就是统计分组法。

例如,要考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可以选择“盈亏状况”为标准进行分组,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3.综合指标法将大量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汇总,就可以得到反映现象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

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叫综合指标法。

常用的综合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4.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是根据样本资料,按一定的置信度,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推断法广泛用于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和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

补充:(根据实际情况来讲)5.抽样推断法抽样推断法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出的样本数据,并运用概率估计方法,推算总体相应的数量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6.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是测定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存在性及其强度,并据此进行预测和控制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

小结:本节主要讲:1、统计与统计学的概念2、统计活动3、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作业:简答题:1、统计与统计学的概念2、3、统计的工作过程课题: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统计标志和指标的相关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3、理解统计指标体系4、掌握变异与变量教学重点:统计总体、统计标志语指标、变异与变量教学难点:统计指标体系、变异与变量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复习提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新授: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一)统计总体1、概念: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例如,我们要研究全国城镇居民的收支情况,就要以全国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总体。

2、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1)同质性: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个体必须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就是这个共同性质使这些个体结合成一个整体。

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

(2)大量性:指统计总体应包括足够多的单位数。

这样才能综合计算出统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才能反映出统计总体的规律性。

(3)差异性:指构成统计总体的许多个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性质,但在其他方面必定存在差异性,是非同质的。

3、分类:(1)有限总体:总体范围和总体单位的数目都能明确确定,并且总体单位数目有限,能够准确计算出总数。

如:企业的职工人数;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品种等(2)无限总体:总体范围不能明确确定或总体单位数目无限的.如:气象总体;宇宙总体等(二)总体单位1、概念: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机构等实物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活动过程等非实物单位。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1.统计标志(1)概念: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称为统计标志。

(2)分类:统计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明事物的属性特征,只能用文字说明,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标志。

例如,性别。

数量标志:表明事物的数量特征,用数值来表示的标志。

例如,年龄。

标志还可按变异情况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补充:按是否可变分为:不变标志:凡是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的,这种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

可变标志:凡是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这种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

2.统计指标(1)概念:统计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由可变的数量标志经过统计调查进一步加工、汇总、综合而成。

(2)要素:统计指标一般有5个构成要素,即指标所属的时间、空间,还有指标名称、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

(3)分类:按反映现象的内容不同分类:数量指标:反映总体现象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等。

质量指标:是指用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所得到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表明对比关系的统计指标,如平均成绩、人口出生率等。

3、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a、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b 、标志可以用数量表示为数量标志,也可以用文字表示为品质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量来表示的。

(2)联系:a、统计指标是建立在相应的总体单位及其标志值的基础上的,它们是相应的各个总体单位及其数量标志值的汇总与综合;b、由于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会随着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指标与标志也就随之不同。

C、统计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而统计指标则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他们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三、统计指标体系1、概念: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反映所研究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统计指标体系的两种形式:(1)各个指标存在着确定的对应关系。

如:总产值=产量×单价(2)框架式联系的指标体系如: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四、变异与变量(一)变异1、概念:指标志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异。

如:男、女2、分类(1)品质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不同。

如企业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组织形式上的差别。

(2)数量变异:数量标志在总体各单位表现的差异。

如企业在利润上有高低差别。

(二)变量1、概念: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为变量。

变量的具体取值叫做变量值2、分类:(1)按数据的连续性不同分类:连续型变量:指统计在描述其对象基本特征时,某一变量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可取无限多个数值的变量。

如,身高。

离散型变量:指统计在描述其对象基本特征时,某一变量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可以按一定顺序一一列出变量值的变量。

如,职工人数。

(2)按性质不同分为:确定性变量:指变量值受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变动方向明确,呈上升或下降趋势随机变量:指变量值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气变动方向呈现偶然性。

小结:本节主要讲统计学中的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与统计单位;统计标志与指标统计指标体系变量与变异作业:第一章的练习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