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一节 概 论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1. 口腔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起端,易受各种致病
因素的侵袭。 2.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特有的感染。 3.潜在性筋膜间隙多,感染易扩散。 4.颜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感染易扩散。
(危险三角区) 5.毛囊、汗腺、皮脂腺也可引起感染。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不足或阻生时, 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 冠周炎最为常见,多发于18-30岁。
[临床特点] • 局部充血肿胀,皮温升高 • 疼痛:剧烈 跳痛 • 张口受限:牙关紧闭 • 脓肿形成时波动感不明显,穿刺有脓
• Blood Rt: WBC N •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T P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 1.抗生素 2.支持治疗:补充能量电解质 3.对症治疗:止痛、降温等 4.脓肿切排 5.病灶牙的处理
病因: 1.智齿阻生或萌出不足 2.局部自洁功能差 3.盲袋易潜藏食物残屑及细菌 4.对合牙的咬伤 5.机体抵抗力下降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二、临床表现 局部: 早期: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张口轻度受限。 加重时局部自发性跳痛,耳颞神经区反射性痛。 后期:胀痛加重、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困 难,口腔不清洁,口臭等。 全身: 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不适,食 欲减退,大便秘结,WBC稍高,中性粒细胞 上升。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底蜂窝织炎脓肿切开引流术: [麻醉及体位] 局部浸润麻醉 仰卧位 [手术步骤和方法]
1.口外切口: 多部位的广泛性切口 :颌下,颏下 衣领型切口, 倒T型切口
2.橡皮管引流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是指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颌骨骨膜、 骨皮质和骨髓及其中的神经、血管在内的整 个骨组织的炎症。 分类: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二、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临床特点] • 局部充血肿胀,皮温升高 • 疼痛 • 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 • Blood Rt: WBC N •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T P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 1.抗生素 2.支持治疗:补充能量 电解质 3.对症治疗:止痛 降温等 4.脓肿切排 5.病灶牙的处理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2.慢性期: [病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多在急性期2周后形成
瘘管:皮肤或粘膜色暗红,凹陷,流脓,有死骨排出,可探 及骨面 全身症状:无或慢性消耗症状 在儿童有牙胚及颌骨发育障碍 X片表现:
1)虫蚀状阴影 2)死骨形成 3)骨膜反应性增生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颌面部间隙根据解剖结构和部位分为: 眶下间隙 颊间隙 咬肌间隙 翼颌间隙 下颌下间隙等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 牙源性 :根尖周围炎 ,牙周炎 2. 腺源性 :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3. 损伤性 4. 医源性 5. 血源性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1. 病情发展迅速 ,多为急性炎症过程 2. 全身症状:高热,寒热,寒战,WBC↑,
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治疗]
局部浸润麻醉
1.抗生素 2.支持治疗:补充能量
电解质
口内切口:坐位 口外切口: 头偏健侧卧位 [手术方法]
3.对症治疗:止痛 降温等
1.口内切口:翼下颌皱襞稍外侧
4.脓肿切排 5.病灶牙的处理
2.口外切口(常用): 下颌角下切口 长度2-7cm
3.橡皮管引流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其原因为: 1)下颌骨骨外板厚,致密 2)单一血供,侧支循环少, 在婴幼儿则是上颌骨多于下颌骨 一)感染途径 1.牙源性:占90% 2.损伤性 3.血源性:多见于婴幼儿 病原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等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一)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三、翼下颌间隙感染 [解剖]
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骨升支内侧骨 壁之间 上界:翼外肌下缘 下界:翼内肌下附着处 前界:下颌支前缘 后界:下颌骨后缘及 内界: 翼内肌 外界:下颌支内侧骨壁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牙源性: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牙槽脓肿。 2.下颌支骨髓炎 3.周围间隙感染扩散 4.医源性:如麻醉,拔牙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四、下颌下间隙感染
[ 解剖] 位于下颌骨体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的颌下
三角内。 上界: 下颌骨下缘 前下界:二腹肌前腹 后下界: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 底: 口底肌群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牙源性: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牙槽脓肿。 2.腺源性:颌下淋巴结炎,颌下腺炎 3.周围间隙感染扩散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二、 咬肌间隙感染
[解剖] 咬肌间隙位于嚼肌与下颌骨升支外侧骨壁之间 上界: 颧弓下缘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界:嚼肌前缘 后界:下颌骨后缘 内界:下颌支外侧骨壁 外界:腮腺与嚼肌 及筋膜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1.牙源性: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牙槽脓肿。 2.下颌支骨髓炎 3.周围间隙感染扩散
[临床特点] 眶下区肿胀,鼻唇沟消失,上下睑肿胀,不能睁
眼,上唇红肿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 实验室检查: WBC升高,N增多。 全身症状: 乏力不适、 头痛、T升高、 P 增快。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 1.抗生素 2.外敷中药 3.支持治疗:补充能量 电解质 4.对症治疗:止痛 降温等 5.脓肿切排 6.病灶牙的处理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五、治疗: 原则:
急性期:消炎,镇痛,建立引流,增强 抵抗力
慢性期:清除病灶
1. 全身治疗: 1) 抗生素 2) 支持治疗 3) 对症治疗
2. 局部治疗: 1) 冠周冲洗,上药 2) 切开引流 3) 冠周龈瓣切除术 4) 拔除阻生牙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 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 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 [分类]
Blood Rt: WBC N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二)腐败性口底蜂窝织炎: 广泛性肿胀 皮肤:紫红色,压痛,凹陷性水肿 疼痛:剧烈,胀痛,跳痛 张口受限,舌运动障碍,流涎,常有语言、吞咽因难, 舌根部水肿时可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窒息。 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有捻发音,穿刺有脓,颜色为咖啡 色稀薄液,恶臭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肿胀明显,
有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 穿刺有脓 2.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 3.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 及吞咽困难时,应早期切排 4.结核性感染经抗结核治疗无效,且已形成寒 性脓肿时
脓肿切排
脓肿切开要求: 1.切口应在脓肿低位,以利引流 2.切口位置应尽量隐蔽 3.切口应避开重要解剖 4.引流要通畅
食欲不振,头痛,心跳加快。 3. 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病变区红肿明显,压痛及胀痛、跳痛,时有 放射性头痛,感染中央区有凹性水肿,淋巴 结肿大及功能障碍: 如张口受限,呼吸困难,吞 咽困难等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是控制病原菌的蔓延、消灭病原菌、去
除病灶、增强抵抗力。 1.局部治疗:增强局部抵抗力,促进感染
[临床特点] 局部充血肿胀,皮温升高 疼痛:剧烈 跳痛 张口受限:牙关紧闭 脓肿形成时波动感不明显,穿刺有脓
Blood Rt: WBC N 全身症状: 乏力 不适 T P 头痛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并发症] 向邻近间隙扩散 :
向前→颊间隙 向上→翼颌间隙,颞下间隙, 向后→腮腺脓肿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
下颌下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麻醉及体位] 局部浸润麻醉 头偏健侧卧位 [手术步骤和方法] 1.口外切口:
颌下切口 长度2-7cm 2.橡皮管引流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五、口底蜂窝织炎 是指同时波及双侧颌下,颏下及舌下间隙
的感染,又称口底多间隙感染 [分类] 1.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以金葡菌感染为主 2.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又称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教学目标: 1、熟悉颌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向颅内扩散的途径。熟
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2、熟悉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掌握颜面部疖痈的临床表现,掌握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
疗要点。 4、了解颌周蜂窝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各间隙感染的鉴
别诊断及治疗,了解婴幼儿颌骨骨髓炎及婴幼儿化脓性 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
第一节 概 论
感染: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 繁殖及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 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 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颌骨和面部 软组织的炎性疾病的总称,为常见病、多发 病。
吸 收、消散,防止扩散和引起并发症。 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2.全身治疗: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维持 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减轻中毒症状。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脓肿切排目的 1.排出脓液和腐败物,减少毒素吸收。 2. 减轻疼痛、肿胀,缓解压迫,避免发生
窒息。 3. 减少并பைடு நூலகம்症。 4. 防止炎症扩散,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检查: 1.智齿阻生,龈瓣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 边缘糜烂,触痛明显,盲袋内脓性分泌物 溢出。 2.张口受限。 3.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并发症: 局部:形成磨牙后区骨膜下脓肿 向前:第一磨牙颊侧形成脓肿→破溃→瘘管,颊 间隙感染→颊瘘。 外侧向后:咬肌间隙感染,边缘性下颌骨骨髓炎, 颌后间隙。 内侧向后:翼下颌间隙, 咽旁间隙,扁桃体周围 脓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