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 人,入于骨髓。” 2、《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 曾使人刺盎。” 3、《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 入骨髓。” 4、《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 怨:怨恨,仇恨——埋怨
涕:本指眼泪。
1、《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 2、《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 多涕。” 3、《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4、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28
三 古今词义的差异
1 词义的范围不同 2 词义色彩、轻重的不同 1)词义色彩的差异,就是词语体现的褒贬含义不同 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如爪牙、喽啰、复辟 等
32 5
天:人之头
《说文》“天,颠也。”《山海经· 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 山。”刑天头被砍去,故名刑天。
指事字 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解:从角、从刀、从牛,用刀去分离牛角和牛。
《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谣言
1、《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 酒,以免破屋之咎。’” 2、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前史載謡言者, 信哉不可忽也。” 3、《南史· 张敬儿传》“(张敬儿)又使于乡里为 谣言,使小儿辈歌曰:‘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 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 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故藏用以喜用热药得 谤,群医至为谣言曰:‘藏用檐头三斗火。’人 或畏之。”
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
3、《说文· 新附》“醒,醉解也。”
4、韩愈《东都遇春》“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
醒。”
2 词义的缩小
宫:上古泛指房屋 ,《墨子· 节用中》“古者人之始 生,未有宫室之时,因丘陵掘穴而处焉。” 《经典释文· 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 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
本义:往,到……去。 《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 《论语· 子路》:“(孔)子適卫。”
13
二 引伸义
引伸义是从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与本义有一定的联系。 词义的引伸可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一)直接引申: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含义 方向 向:向北的窗户 朝着、对着 延长 引导 引:开弓 引退 二)间接引申:由引伸义再引申出来的含义 朝:早晨 ——朝见 ——朝廷 ——朝代 解体 ——开放
32
8
会意字 采,捋取也,从木从爪。 及,逮也,从又从人。 休,止也,从人依木。 杲,明也,从日在木上。
象形、指事、会意字的本义寄托在它们 的形体上 ,通过分析它们的形体就能获 取它们的本义 。
形声字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瑕,玉小赤也,从玉叚声。 球,玉声也,从玉求声。
瑜,美玉也,从玉俞声。 玩,弄也,从玉元声。 这一组字都以“玉”为形符。
古为中性,今变贬义或褒义 :如 谤 、牺牲 、勾当、谣言、下流 等。
下流
1、《报任安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 议。” 2、汉·蔡邕《太尉杨赐碑》:“惟我下流二三 小臣,秽损清风,愧于前人。” 3、唐·韦应物《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诗: “可怜同官者,应悟下流难。” 4、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只要官人 不惜廉耻,权做下流。” 5、《儒林外传》第四十四回“你长成人了,怎 么学出这般一个下流气质?”
解:解牛
解结 ——解脱、解说、了解、见解、和解
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雅· 正月》) 引申后泛指所有动物的性别: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 辞》)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 词的古义和今义之间的关系 1 词义从古至今没变,属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
2 古义和今义完全没有联系 ,只占极少数。
3 绝大部分词是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二 词义演变的方式 1 词义扩大
菜:古义只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1、《国语·楚语下》:“庶人食菜,祀以魚。” 2、《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 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 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4、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都是 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 来。”
爪牙
1、《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 牙。”郑玄笺“此勇力之士。” 2、《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3、《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不可不养而择也。” 4、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 牙,为国藩垣。” 5、唐元结《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 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
32
16
“徒”的本义是“步行”。《论语· 先 进》:“不可徒行也”。步行的特点是 不坐车,不骑马,不利用任何工具,于 是虚化为“空”、“白白地”、“只”、 “仅仅”等意义。
三 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与本义是没有联系的,词义假借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假借字和本字要读音相同或相近。
假借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前者又称为 通假,后者是“六书”的假借。
颠,顶也,从页真声。 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 题,额也,从页是声。 硕,头大也,从页石声。 颇,头偏也,从页皮声。 这一组字都以“页”为形符,“页”的本义是“头”。 形声字的本义与它的形符有关,形旁能表明词的本义的范畴,但 不能指示字的具体的含义。
適(简化为适) :①去,往;②顺从;③适合,符 合;④恰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词的本义与引伸义
一 词的本义
一) 什么是词的本义 即词本来的含义,反映文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且能 在古代文献中得到证明。 旨:味美,《礼记· 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信:诚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叔:拾取,《诗经· 豳风· 七月》“九月叔苴。” 颠:头顶,《诗经· 秦风· 车邻》“有马白颠。” 二)怎样考求词的本义 考求词的本义的主要依据是字的形体结构。 “义寄于形” “因形求义”
1、《史记· 商君列传》“梁惠王曰;‘寡人恨 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2、唐 杜甫 《复愁》诗之十一:“每恨陶彭 泽 ,无钱对菊花。” 3、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勉学》:“后既 痊愈,帝寻疾崩,遺詔恨不見太后山陵之 事。” 4、 《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 秦民无不恨者。” 恨:遗憾 ——怨恨,仇恨
丈夫:古时男子的通称。 1、《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 少子?” 2、《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 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3、《说文》“夫,周制以八寸为尺,十 尺为丈,人长十尺为丈夫。”
3 词义的转移
汤:古指热水。
1、《孟子· 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 水。” 2、《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 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 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4、《三国志· 魏书· 华佗传》“又精方药,其 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5、唐·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 汤。”
70 20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
1、《庄子· 知北游》“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 大说。” 2、《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时时睡,弗 听。” 3、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徹。”
醒:古义指醉酒醒来。
1、《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姜與子犯謀,醉
斤:斧头
• 《孟子· 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32
2
向:窗户
《诗经· 豳风· 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 《说文》:“向,北出牖也。”
32
3
象形字
又,手也。 口,人所以言、食也。
牙,牡齿也,像上下交错之形。
册,符命,诸侯进受于王也。
元:人的头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先轸 ﹞免胄 入 狄 师,死焉。 狄 人归其元,面如生。” 杜预 注:“元,首。”
瓦:上古泛指陶器,《说文》“瓦,土器已 烧之总名。”
1、《礼记· 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 2、《小雅· 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 裼,载弄之瓦。 ” 3、《世说新语· 赏誉》“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 士衡住西头。”
臭:本为气味之总称 1、《周易· 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 兰。” 2、《礼记· 大学》:“如恶恶臭。” 3、《孔子家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 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
古为贬义,今变褒义 :锻炼 1、《后汉书· 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李贤注:“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 2、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既付狱吏, 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3、明·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鞫狱》“吏隶辈
奉承上意拷掠锻炼,靡所不至。”
2)词义轻重的不同
1、《论语· 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 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说文· 言部》:“诛,责也。” 3、《史记· 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 曹无伤。” 4、成语:口诛笔伐、天诛地灭 诛:责备——杀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