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2020年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鲁教版2020年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鲁教版2020年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1.某气体可能由H2、CO2、CO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①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粉末变成蓝色;④最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

对该气体成分推断合理的是A.一定含有H2、CO和CO2B.一定含有CO、H2,一定不含CO2C.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H2和CO2D.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CO2,可能含有H22.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A.-2 B.+2 C.+4 D.+63.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A.X2Y5B.X2Y3C.XY2D.X2Y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8g,通过足量的炽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其质量增加了9. 6g,则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2. 8gB.4. 4gC.5.2gD.7.2g5.某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A.+6 B.+4 C.+2 D.+16.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C.丙物质一定属于化合物D.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5:28.将5.6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的质量为()A.6.4g B.15.2g C.16.0g D.30.4g9.对于化学反应a+b→c+d,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c、d为盐和水,则反应可能属于中和反应B.若c、d为单质和化合物,则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C.若a、c均为金属,则b和d可能为可溶性盐溶液D.若a、b为金属和盐酸,则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2g 碳和80g 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1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12.石墨烯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是目前最薄、的是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材料。

下列说法错误..A.石墨烯是一种金属材料B.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C.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D.石墨烯可应用于制造新能源电池13.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A MnO2KCl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B CO2CO将混合气体点燃C Cu C在氧气中灼烧D 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A.A B.B C.C D.D 14.下列关于物质除杂所用方法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杂的方法A KCl KClO3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加热B CO2CO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C NaCl KNO3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D Mg粉Zn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A.A B.B C.C D.D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B.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16.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序号化学反应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氧气的浓度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催化剂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A.A B.B C.C D.D17.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A.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将燃烧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B.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木炭粉:向固体中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C.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D.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18.现有氢气、氧气、空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五种气体,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提供的用品有:①火柴②石灰水③石蕊试液④干冷的小烧杯⑤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应选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⑤D.①⑤19.在“宏观 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1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224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20.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21.已知化学反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其中氯酸钾和氯化钾均为固体,则下列图中能表示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A.B.C.D.22.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

图中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A.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B.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C.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D.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23.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A.3O— 3个氧元素B.H— 1个氢分子C.K— l个钾原子D.Ca+2— 1个钙离子24.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A B C D反应前的质量/g19.78.721.60.4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19.40 3.6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质量比为87:36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25.某化合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26,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2H2B.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C.3.9g该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13.2g二氧化碳D.5.2g该化合物与6.9g酒精(C2H5OH)含有等质量的碳元素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26.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实验能否不用气球,改为直接用橡皮塞使锥形瓶密封?且说明理由______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该同学联想到以前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也用到红磷,且当时红磷必须过量,请解释原因。

________。

经过分析该同学认为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红磷也应过量,你认为她的观点正确吗?并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后,该同学为了验证锥形瓶内是否还有氧气剩余,用如下方法:打开瓶塞,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锥形瓶,发现木条继续燃烧,说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剩余。

请你评价其实验方法正确与否,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27.课堂上老师按“实验一”的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课后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实验装置在微型试管中进行,如图中“实验二”和“实验三”所示:(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_________(填“甲”、“乙”或“丙”),该现象说明_____填序号);①分子间有间隙②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⑤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⑥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2)将装置改进成“实验二”后,其优点有_________(填序号):A.减少空气污染 B.实验现象更明显C.实验结论更准确 D.节约药品(3)“实验三”的装置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少了一部分,该部分装置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查询资料发现:①浓氨水能够释放出氨气(NH3);②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反之则小于空气。

实验过程中,_________填“E”或“F”)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28.现有以下几种物质,其中A是淡黄色固体粉末,它可以在D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B 是黑色物质且在D中燃烧只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Y;C是一种金属,也可在D中燃烧,且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Z。

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A物质名称是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__________,Z__________,(3)B在D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29.A-F是初中初中常见的物质,且都含有同一种元素(除F外),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C、F均为单质,F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2)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3)图中B物质与图中物质E可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物质x,则物质x的组成元素_______(填元素符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