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计划单元教材地位: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
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1、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认识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了解化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一门中心科学;3、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4、初步学会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5、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单元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单元难点: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课时安排:第一节化学真奇妙2课时。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1课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3课时。
复习:1课时。
测试评讲:2课时。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
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化学改变了世界、神奇的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见PPT。
教学新课: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阅读课本P2---P4回答:1.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说一说化学使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2.化学可以解决哪些方面的社会问题?归纳: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衣:材料、纺织、印染食:营养学、医药住:现代建筑和装饰材料行:鞋(制造)、电车、煤油、柴油展示PPT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展示PPT 观察下列物质变化前后有何区别?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思考: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交流讨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以蜡烛燃烧为例)演示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填写下表:(展示PPT)归纳: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发光、放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小练习:1、下列成语中的属于什么变化?死灰复燃、聚沙成塔、花香四溢、木已成舟百炼成钢、水滴石穿、磨杵成针、滴水成冰2、某种固体受热产生了气体这种变化()A、一定是物理变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3、灯泡通电时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吗?4、火药爆炸、轮胎爆炸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展示PPT了解化学变化还伴随能量变化。
阅读本课时内容整理笔记,交流本节归纳要点。
练习: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这种变化是(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D.把木炭放入冰箱中,冰箱异味消失2、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赠张丞相》)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了白色固体D.固体质量增加了课堂小结:1、材料分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2、物质的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能描述所学化学变化的现象。
作业:教材第8页第一题。
附板书: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天然材料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二、神奇的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2.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的特征: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发散,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回答问题也比较乱,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可查阅生活中一些材料的制造方法,以便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确的评价或适时的补充。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难点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联系、判断方法。
本节课的一些问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和提高,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2、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判断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描述下列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1:点燃镁带。
2: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3:锌与稀盐酸反应。
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提问: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教学新课:(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展示PPT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
归纳:世界万物都是由及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阅读教材第7页了解什么是化学。
练习:水是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氢气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其符号为___________;一个氧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其符号为_____________;一个氢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其符号为______________。
本课小结:作业:附板书设计: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水:H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H2氧气:O22、化学: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课后反思:初中化学的分化点(即难点)就是学生难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要多采用一些类比的方法、模型化的方法,找一些影响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⑵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好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化学真是太奇妙了,它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那么,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教学新课:一、从问题开始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活动天地: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化学之谜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归纳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三思而后行”、“行后而三思”、“学会倾听和对话”活动天地:书写化学探究实验报告(学生交流讨论)小练习:教材13页挑战自我第1题。
本课小结: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2、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3、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4、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附板书设计: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一、从问题开始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课后反思:本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并享受化学探究的乐趣。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②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⑵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物质的称量、仪器的洗涤和连接等基本实验操作。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基本操作训练。
教学难点: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一、认识你的实验室:二、认识常见的仪器:1.反应容器①直接加热的仪器:②垫石棉网加热:③不能加热的仪器:2.加热仪器3.计量仪器4.固定、支持仪器5.分离物质仪器6.存放物质的仪器三、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5页指出同学的错误之处)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将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未经老师允许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用剩药品的处理: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位置。
四、练习实验基本功实验一药品的取用⑴固体的取用:粉末状固体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⑵液体:倾倒法滴加法⑶最少量原则实验1现象:实验2现象:实验二物质的加热⑴酒精灯的使用⑵给液体加热⑶给固体加热(试管口稍向下倾斜)⑷组装仪器的顺序实验3实验4小结:1.药品的取用:⑴“三不”原则;⑵最少量原则;⑶用剩药品的安全环保原则;⑷粉末状药品的取用;⑸块状药品的取用;⑹多量液体的倾倒;⑺少量液体的滴加。
2.物质的加热⑴酒精灯的检查、点燃、熄灭、火焰结构、酒精添加、应急灭火;⑵加热所用仪器及夹持方法;⑶给固体、液体的加热操作。
3.仪器的组装顺序造成试管炸裂可能的因素:⑴试管外壁有水珠,没擦干就加热;⑵加热过程中,试管底触及到灯芯;⑶没有均匀加热,直接集中加热固体的底部;⑷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⑸加热过程中或刚加热完后没有冷却时,试管外壁沾到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