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一、全球花卉发展格局(一)全球花卉生产格局90年代以前,世界花卉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及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90年代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内花卉需求扩大的同时,新兴的花卉生产国在花卉国际贸易中的优势逐步得到体现,而发达国家由于其国内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过高、能源紧张、环保压力等原因,逐步将花卉生产转移至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了三大新兴切花主产区:一是中南美洲地区以哥伦比亚、巴西、和厄瓜多尔为代表;二是非洲地区以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埃塞俄比亚为代表;三是亚洲以中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为代表。
根据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和国际花卉贸易联盟(Union Fleurs)发布的《2009年国际花卉植物统计报告》(该报告主要基于对全球50多个主要花卉生产国家的统计),2008年全球花卉生产总面积超过134万公顷,总产值约380亿欧元。
其中鲜切花和盆栽植物栽培面积54.7万公顷,产值约250亿欧元,绿化苗木75.2万公顷,产值约130亿欧元;种球3.8万公顷,产值约10亿欧元。
亚洲地区是全球最大花卉栽培区,总栽培面积达84万公顷,其后依次是北美洲24万公顷和欧洲20万公顷。
鲜切花和盆栽植物对全球花卉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50%,其发展水平直接代表了某一地区或国家的花卉产业发展总体水平。
亚洲地区是世界鲜切花和盆栽植物栽培面积最大的地区,2008年总栽培面积达41.2万公顷,其次为欧洲5.6万公顷,中/南美洲4.8万公顷,北美洲2万公顷,非洲6200公顷,中东地区3970公顷。
鲜花和盆栽栽培面积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297,302公顷,印度65,000公顷,墨西哥21,129公顷,日本20,059公顷,美国19,405公顷,巴西10,285公顷,泰国8,320公顷,意大利7,976公顷,德国7,640公顷,荷兰7,628公顷。
(各地区花卉栽培面积分布比例详见下图)从产值来看,欧洲位居全球之首,2008年花卉和盆栽植物总产值为113亿欧元,其次为亚洲和大洋洲地区69亿欧元,北美洲40亿欧元,中南美洲14亿欧元,非洲6亿欧元,中东地区2亿欧元。
(各地区鲜切花和盆栽植物产值所占比重详见下图)从产出效益来看,2008年全球花卉和盆栽植物单位面积平均产值为4.46万欧元,其中欧洲最高,每公顷平均产值达20.04万欧元,亚洲和大洋洲最低为1.67万欧元。
中间依次是北美洲19.66万欧元,非洲9.58万欧元,中东地区5.53万欧元,中南美洲2.87万欧元。
国别方面,荷兰和加拿大的单位面积产值最高,每公顷平均产值在50万欧元以上;其次为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每公顷产值在15万欧元以上;再次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以色列和哥伦比亚等国,产值在10万欧元以上;而位居栽培面积前三位的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单位面积产值则普遍不高,每公顷的平均产值在3万欧元左右。
综合上述分析,中国和亚洲虽然在栽培面积上是全球最大的,但由于在科研、栽培技术、流通和消费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花卉产业发展水平无论是与传统花卉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日本等相比,还是与新兴的花卉发展国家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相比都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未来提高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都非常大。
(二)全球花卉消费格局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花卉的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150亿美元,1990年为305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1000亿美元,此后每年均保持6-10%的速度增长,到目前,世界花卉贸易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
其中鲜切花占主体,超过总贸易量的50%;盆栽植物和园林绿化苗木由于受运输和进口检疫规定等方面的影响,消费具有靠近产地的特点。
花卉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三大地区: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形成了三个主要花卉消费中心。
据统计,2008年在全球花卉贸易中,欧洲占44%,北美占21%,日本占15%。
具体来说,美国、德国和日本是世界花卉消费量最大的三个国家:2008年美国花卉市场零售额为201亿美元,德国120亿美元、日本逾100亿美元。
欧洲市场(主要是德国、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比利时、瑞士等国)主要为荷兰所主导,2008年该国花卉出口总额64亿欧元(其中,鲜切花32.4亿欧元,盆花18.5亿欧元,繁殖材料和种球8.3亿欧元,苗木4.7亿欧元),其中90%销往欧洲各国(资料来源:荷兰花卉委员会)。
肯尼亚是欧洲市场除荷兰之外最大的切花来源国,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切花约有38%来自该国,其次为哥伦比亚17%和以色列16%。
肯尼亚2008年的切花出口额430亿肯尼亚先令(约折合6亿美元),近70%的产品销往荷兰,再经荷兰转口销往世界各地,其余销往英国、德国、法国及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
(数据来源:肯尼亚花卉委员会)北美市场的盆花、观叶植物和绿化苗木主要依赖本国生产,鲜切花约60%以上依赖进口,产品主要来自南美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荷兰、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等国。
以美国为例,2008年美国进口花卉总额中61%来自哥伦比亚,17%来自厄瓜多尔,8%来自荷兰,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非常占4%和3%。
亚太地区,日本是最大的花卉消费市场,其市场容量在100亿美元左右;其次是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市场容量在50亿美元以上;澳大利亚市场近几年来迅速崛起,市场容量已不低于20亿美元;此外,中东各国凭借巨额的石油美元,消费日趋巨大;中国由于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人口数量,成为亚洲最具发展潜力的花卉消费市场。
上述市场中,日本和澳大利亚市场对花卉的品质要求最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则相对较低。
日本市场鲜切花是其最主要的花卉消费产品。
根据日本官方统计,2007年日本共消费鲜切花58亿枝,批发贸易额为3364亿日元,约占花卉总批发额的72%;盆花为2.9亿盆,批发贸易额994.7亿日元,占总批发额的21%;花坛用苗4.5亿苗,批发贸易额256.5亿日元,占总批发额的6%。
日本国内花卉生产水平较高,又注意地区利益保护,进口花卉只占国内消费量的10%左右,并多集中在一些国内无法生产的花卉品种上。
(三)世界花卉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同其他行业一样,未来世界花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体现在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品种方面,随着世界花卉育种更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全球每年都推出数以千计的花卉优良新品种,未来花卉需求的变化将更加日新月异,谁能开发出最新最好的品种,谁就将占据花卉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这一点从荷兰这个当今世界上花卉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的花卉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来:该国最初花卉产业的主体也是鲜切花和盆花等成品花卉的生产,而后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育种能力的日益增强,逐步将利润空间最小、附加值最低的成品花卉的生产转移至非洲、南美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又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种苗/种球繁育环节也逐步转移出去,从而在本国保留花卉产业价值链中利润空间最为丰厚的前端(育种)和终端(市场)。
未来在育种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外,应用高科技的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育种将变得更为广泛。
如在花色育种方面,美国科学家将从矮牵牛中分离获得的蓝色基因导入玫瑰,获得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蓝玫瑰”;日本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种微型的土耳其风铃草,流行于花卉市场。
二是在花卉的繁育和栽培上,科技的进步使得花卉在栽培设施和栽培技术上不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显著提高。
一方面,设施的改进,科技的提高使得花卉生产能够在一种完全人工控制的气候环境和基质里生产,从而摆脱花卉生产对外界环境如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依赖;另一方面,高度技术集约化的高效率生产方式带来的高产出效益不仅能弥补设施技术方面的高投入,还由于其在能源、土壤、水资源以及化肥、农药等方面的节约使用而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三是随着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花卉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花卉的环保生产最初发起于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由于在肯尼亚、厄瓜多尔、印度、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的花卉栽培过程中,化肥、杀虫剂、杀菌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产品的大量使用,对员工的健康及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花卉产业环境认证和标签管理,规范生产流程管理,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压力。
如欧洲一些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签署了《国际行动守则》,敦促花卉行业遵守国际劳工组织标准、联合国人权宣言以及基本的环保标准;世界热带雨林联盟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组织(SAN)的成员也正在敦促花卉生产企业加入另一个认证和贴标计划,禁止花卉栽培产业使用任何已被美国环保局、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禁止使用的农药;哥伦比亚鲜花业商贸协会(Aso-colflores)已在成员中建立了一套环境责任自愿规划。
这项名为“FlorVerde”(绿色花卉)规划的宗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农药、能源和水的使用,并改善废物管理;荷兰在1996年发起成立了MPS环境认证体系,现该体系已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花卉认证形式。
该认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求和管理模式,以降低花卉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能源消耗。
MPS认证分为A、B、C三级。
认证时,需对生产者几项主要指标情况、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手段、氮磷肥料的使用以及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打分,根据评分决定获得A级、B级或C级认证。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开展了花卉MPS认证工作,有超过5000家花卉生产企业/经销商获得了花卉MPS认证。
经过认证的花卉企业,可以在体现品质和企业形象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中国国内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花卉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栽培面积迅速增长。
1984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仅为1.4万公顷,产值6亿元,出口额不到200万美元。
2000年,生产面积增加到14.8万公顷,产值158亿元,出口28亿美元。
到2008年,全国花卉总栽培面积面积达到77.6万公顷,销售总额667亿元,出口近4亿美元。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增长了50多倍,产值增长110多倍,出口增长近200倍。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云南、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和河北为主的切花生产区域;以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苗木和观叶植物生产区域;以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川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和以四川、云南、上海、辽宁、陕西、甘肃为主的种球(种苗)生产区域;和以广州、上海、北京、河北为主的盆花生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