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新成果与教学指导厦门市教育学院中教室政治科王如新今天的学生的脑与10、20、30年学生的脑有什么不同?那时可能为了能有一台黑白电视而非常地兴奋,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接触了彩色电视,会玩电脑,从小接受的是高频转化的电视电脑刺激。
过去我们会为一台黑白的电视而高兴,现在很多视觉信息已对孩子引不起兴趣。
现在儿童接受的刺激是很不一样的。
现在的新的课件引不起孩子视觉上的愉悦。
我们当时从小跟姐妹长大,懂得怎样跟同龄人相处,但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人长大,合作协商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以前的秋千、木马,虽然不安全,运动刺激的量能保证,现在的器械安全了,但运动刺激减少了。
以前吃东西觉得香,现在的孩子接受了很多添加剂,对味觉刺激不敏感,更可怕的是药物滥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
大家知道,英国有一个时期出现“海豹胎”,就是服用“反应停”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这10、20、30年又改变了多少?有孩子的脑改变的那么大吗?没有。
辅助手段改进了,但是很多时候教学环境、教育方式、主要的依据材料却没有实质的变化。
所以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如家庭或社会提供的有趣刺激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本身没有变化。
孩子的阈限高了,学校已经不能吸引他了,所以现在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
厌学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学校的改变是无法赶上家庭的。
尤其是政治实行等级后学生更加不重视。
所以,我们要改变学校环境,提高学习效益,还是应该思考,如何结合脑发育的规律从软的方面改变教学方式。
下面我们从对脑的具体的研究,来看一下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脑与情绪游戏:闭上眼睛想一想,早年的记忆中我们觉得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是关于1+1=2这样理性的事情吗?不是,而是和情绪有关的,让你最痛苦的,让你最开心的,最感动的。
影响生存的信息产生情绪的信息工作记忆新学习的信息情绪的信息很容易被人记住,然后才是理性的信息。
只有情绪信息,更容易被人记住,也更能影响一个人。
情绪一旦好了,理性的东西就有很大改变。
做教师的,回家后比常人更不易做到控制情绪,因为在学校成为了情绪垃圾桶,回家后情绪不好。
孩子的情绪一旦被破坏,很多事情都是无用功。
学生不喜欢你的学科了,你用再多力气也是白费。
一个湖北的特级教师的话:“我也是人,我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情绪,但是我跨进教室时,我把所有的烦恼留在了后脚,当我全部进入教室的时候,我完全是一个快乐的人了。
”好的老师想一根绳一样,控制着孩子的情绪,情绪控制好了,纪律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一堂好课,看老师对孩子情绪的控制。
我去听课常走后门,推开门就可以看到这堂课的质量如何,直接看学生和老师的情绪。
教育者自身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学习者,很多年轻老师无法处理突发事件,情绪乱了,所有都乱。
很多老师看到同学窃笑,或是恶作剧的回答,无法很好地处理。
情绪可以引发注意,构建意义并具有自己的记忆通路,没有什么比它与学习的联系更为紧密的了1.情绪可以帮助理性集中注意力并安排优先顺序2.情绪可以像数据或者逻辑那样传达信息3.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而非逻辑本身的支配启示1.重视教育者的情绪“启动效应”2.注重教育者自身情绪情感状态对学习者的影响3.充分调动两者间的情感呼应4.关注“情绪智力”首先,控制好学生的情绪,然后再进行教学和管理创设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智力的氛围,开展有利于情绪智力发展的活动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来自于他的情绪特点,很成功的人情绪智力非常好,能够很好的调控自己。
一个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情绪特点会影响他的一生。
好的学校学生的情绪和整个学校的气氛很温馨。
首先应该控制好学生的情绪,才能进行知识的教育。
只有打开情绪坚冰的门,才能谈教学上的成功。
情绪的大门一旦关上,所有认知、教育刀枪不入。
二、脑与注意一般老师会认为学生有两种:注意力集中的好学生和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问题学生。
人的注意周期是不一样的。
中学生的脑兴奋周期比小学生晚一个小时——美国的中学把上课时间推迟一个小时,大大降低了辍学率。
青春期的孩子7点到校还没有进入觉醒时期,所以现在有些地区开始规定,初中生与高中生推迟一个小时到校,睡眠问题成了初中生很大的问题,特别容易犯困,觉得怎么也睡不够。
这与褪黑素的浓度有关。
所以老师在早晨7点上课,不能进行高难度思维的课程,可以进行一些活动,唤醒他的注意。
睡眠时间与平均成绩的关系----高度相关,睡眠时间不够,睡眠质量不高,很难提高学习成绩。
适宜的睡眠时间对于记忆存储过程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学习者更是如此。
大多数10来岁的儿童每晚需要睡眠9个小时。
但是许多孩子的睡眠时间达不到这么多。
平均睡眠时间可能仅仅为5、6个小时。
导致睡眠时间的不足,这就减少了他们的脑加固信息及技巧并将其存储到长时记忆中的时间,这不仅扰乱了记忆存储过程,还可能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如课堂上打瞌睡或变得烦躁不安。
问题更大的还有由于疲劳,警觉感降低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任何一个注意时间段里,开始的时候和最后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最集中的。
单元时间内的注意、记忆——在最开始的高效期一时引入新信息(前20分钟),在后十分钟的高效期2进行总结,而在中间的低沉期安排练习等身体的活动。
所以在最开始的高效期时最好不要进行交作业的活动,否则给孩子的记忆就是交作业,而在交作业之后讲授的知识的记忆就不那么深刻。
在单元情景分为20分钟一个时间段时,这样说不是让我们的老师上小课,而是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段,比如这节课要有两个重点信息,就要分为两个时间段,先讲授一个信息,然后进行总结;再进行第二个。
●首先教新材料。
新的信息和技巧应该在高效期-1授予,因为在这一时间最容易记忆。
学生们会记住大部分这一时间出现的信息。
因此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是,所呈现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
这段时间不应该被用来考查学生是否某些知识。
一位英语老师这样上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叫做拟声法。
有人了解这种方法吗?”学生在几次的错误猜测后,教师最后给出了正确的定义。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错误的猜测在以后的考试中频繁出现了。
这是必然的,因为它们在最具有保持能力的高效期-1这个位置被提及。
在低沉期应该对新的学习材料进行随后的练习和回顾。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些信息已不再是新的,练习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将他们组织好进行进一步加工。
总结应该安排在高效期-2,因为此时是第二个强有力的学习位置,并且是学习者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高效期的使用不当。
教师尽管很敬业,然而如果不了解首因---近因效应,就会这样去做:告诉同学今天课程的目的后,教师开始点名,把昨天布置的作业发下去,并把当天的作业收上来,再检查缺席同学的笔记,宣布放学后的社团活动。
当教师讲新内容时,学生已经进入了低沉期。
最后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在课上表现得很好,在课程结束的最后5分钟只要他们保持安静就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此时正是高效期-2)。
这样学生记住了谁缺席了,为什么缺席,课后的社团活动是什么,他们在最后那段时间做了什么事。
●在课堂上使用首因——近因效应:1.在高效期-1,首先使用新材料,这是保持的最佳时期;2.避免在课程开始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当天要学的内容。
如果是新主题,假设大多数学生都不了解。
然而,可能总会有学生准备猜测---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多么的不相关。
因为这是最好的保持时间,所说的任何事情,包括不正确的信息,也会被记住。
因此,要亲自提供正确的信息和例子,并保证他们正确无误。
3.避免将宝贵的高效时间用于课堂管理,比如收作业或点名等。
4.使用低沉期让学生做练习,或与过去学过的知识相比较。
5.在第二个高效期做总结。
这是学习者对新学的知识的理解和获得意义的最后机会,要把这段时间计划好,确定何时以及怎样将之转换到长时记忆存储中。
保证在此时让学生的大脑做这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想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可在总结前做,以便使总结更准确。
回顾对于保持的价值不如总结的价值大。
6.在20分钟的教学情境中,尝试将课程目标打包分段(或分段学习)。
根据总的可用时间进行分段学习(比如,将40分钟的课程安排为两个20分钟的课程,一小时的课程安排为3个20分钟的课程,依次类推)。
连续上一堂90分钟的课,低沉期大约是35分钟。
如果将之计划成4个20分钟的课,低沉期实质上加起来减少了10分钟。
如果让学生在这一阶段讨论新的学习,该低沉期也可以被充分利用。
●保持随教学情境的长短而变化。
另一个首因—近因效果的奇妙特征是高效期和低沉期随着教学情境的长短变化而变化。
见上图,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两次高效期一共30分钟,占教学时间的75%。
低沉期时间仅为10分钟,占课时的25%。
如果将学习时间延长到80分钟,那么,低沉时间增加到30分钟,占总时间的38%。
随着课时长度的增加,低沉期增长的百分率大于高效期。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的时间快于存储的时间,然后信息被积累。
这种混乱干扰了信息的分类和组块加工,并减少了学习者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因此保持就会降低。
见上图,如果将学习时间缩短至20分钟。
低沉期为2分钟,占总课时的10%。
随着学习时间的缩短,低沉期的下降快于高效期。
所以如果缩短学习时间,学习就更有效。
2个20分钟的课程(大约36分钟)比一个40分钟的课程(大约30分钟)的高效期多20%。
当然,少于20分钟的学习不能给学习者充足的时间去确定这种范式和组织新的学习,因此这样做并无益处。
●学习情境中高效期和低沉期的平均时间(单位:时间:分钟;比例:%)高效期低沉期时间所占总时间比例课程时间总时间所占总时间比例20 18 90 2 1040 30 75 10 2580 50 62 30 38●保持随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变化。
学习者保持信息的能力也依赖于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些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保持。
同样在一个时间段里,什么样的活动更能被大家记住呢?小组活动的科学性:在金字塔顶的是讲授法——该教学方法产生的学习24小时后保持率仅为5%。
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吃惊。
因为讲授引起学生参与和心理复述极少。
在这种形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直接把教师课堂呈现的东西变成笔记;以机械复述为主,精细复述非常少甚至没有。
从金字塔往下走,学生逐渐更多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且保持量也随之提高。
金字塔最下面的一层是要求学生去教他人或让他们立刻运用所学知识。
结果显示。
24小时后保持量在90%以上。
所以,学习某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准备去教授它,换言之,当你能够解析的时候也就学会了。
孩子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永远是被教来的,从同伴那里来的却是学来的。
讲授一个知识,首先要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而且在讲授的时候信息一定要是正确,不能在此阶段孩子的做法和想法是错误的,在最后阶段才给予纠正,这样孩子记住的是开始出现的错误的方法。
▲启示:获得脑的注意(一)利用首因-近因效应,科学安排教学和活动顺序(二)把握课堂节奏动静结合,单元教学时间20分钟为宜(三)分次、分阶段运用视觉、听觉、音乐和身体活动的结合(四)让学生“自己教自己”,与同伴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