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

①弟悌②责债①弟,弟弟。

又读ti\,敬爱兄长。

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

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三、词汇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1、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定义: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复音词。

2、单音词的特点: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单音词的多义性3)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例:“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B、加上词头词尾。

例:“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例:“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3、复音词的特点: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如“险”“阻”“隘”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

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

如“婚姻”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但是《说文》还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B、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

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

绝大部分是连绵字。

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

4、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备”,古义“完备”,今义“应当”;“抢”,古义有“突过”和“撞”之意,今义“抢劫”;“找”,古义“划的异体字”,今义“寻找”。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劝”,,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劝解”;“给”,古义“供应、使足”,今义“给予”;“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重复”。

这类词古今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5、本义的定义:词的本来意义。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

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6、引申义的定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转注即引申义。

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为“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7、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两种情况: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例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例如:“朝”,本义是早晨的意思,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8、辨别词的本义的方法:主要是凭字形。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於了解词的本义。

许慎的《说文》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

例如:《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mián),从口”(注:楷书“向”字的宀变为了。

)。

诗曰:’塞向瑾户。

’“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

但是,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

“向”字在甲骨文里是,分明画的是房子和窗口。

《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

一达谓之道。

”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首声。

”辵表示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的本义和走路有关。

《说文》:“理,治玉也。

从玉,里声。

”“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与玉有关。

四、语法1、词类活用现象:(文选中)2、古代汉语的语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如: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语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3、宾语前置:A. 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它提前。

用代词“是”字或“之”字复指提前的宾语,这是古代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

有三种情况:a、在宾语后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

如:“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有时候还在提前的宾语的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

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父母唯其疾之忧。

”。

现代还说“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c、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来复指。

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B、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焉”等)宾语前置,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分为如下情况:a、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

如:于予与何诛?(与是疑问语气词)吾谁欺?欺天乎?b、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

如:又谁敢怨?又谁敢德?c、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子归,何以报我?何由知吾可也?C、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邻国未吾亲也。

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4、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系词(判断词)“是”。

在秦汉以前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

如“臣之所好者,道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A、两种典型结构:用“也”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

即:主语+谓语+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即:主语+者(助词)+谓语+也(语气词)如:陈胜者。

阳城人也。

B、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社稷之臣也。

即:是+宾语C、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谓语。

如:汤之问棘也是已。

(“是已”略等于“是也”。

)即:主语+是+宾语D、指示代词“是”或“此”复指前面提到的那件事情。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E、C类所讲的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如: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

即:主语+谓语F、主语所指的已在上文出现,故省略主语。

一般在对话里。

如:子曰:隐者也。

G、谓语前常用副词“乃”加强肯定,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声明的语气。

这个“乃”相当于现代的“便(是)”“就(是)”。

如:吾乃梁人也。

是乃仁术也。

H、谓语前常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

可译成“不是”,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即:主语+副词(帮助判断)+谓语(+也)副词可以是乃、即、则、诚等,表示肯定判断。

“非”表示否定判断的语气。

I、“为”字判断句:注意“为”字:“为”是一个动词,不必认为是上古真正的系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