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江乙对荆宣王

14.江乙对荆宣王


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果誠 求 長 信 地方

爲,動詞,是,《論語微子》:“四
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信,小篆作 ,《說文·言部》: “信,誠也。”本義爲誠實,言語真 實。不信指說謊,是說(假如)你認 爲我是在說謊。
虎以爲然,以爲,認爲,覺得;然,對,
不錯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爲畏狐 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地”與
“方”不是一個詞,見書上注。我們在講單音詞、 複音詞時講過,古漢語中常有兩個字連用,容易 讓人誤解爲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其實是片語, 不是詞,舉了“消息”、“睡覺”,此例“地方” 也類似。
帶甲百萬,帶甲,披鎧甲,這裏指披鎧甲
的戰士。而專屬之昭奚恤。專,專一, 單獨;屬(zhǔ),委託;之,指百萬軍隊。這 句話的意思是,把百萬軍隊專託付給昭奚恤。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求,
搜求,尋找;得狐。狐曰:‘子無敢食
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 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爲不信,吾 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 我而敢不走乎?”“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
乎”整個做謂語“觀”的賓語,“百獸”與“見 我而敢不走乎”又是一個主謂結構,主謂結構做 賓語,“之”字用其間取消獨立性。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 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 也。”“其實”,狀語;“北方之畏奚恤”
是主語,“畏王之甲兵”是謂பைடு நூலகம்。
後來庾信《哀江南賦》把這個故事寫成
“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後世就 有了“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比喻倚仗 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假”是憑藉之 義。
重點知識 “之”,介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長,古文作 、 ,小篆作 ,《說文· 長部》:“長,久遠也。” (1)長(cháng),與“短”相對。 (2)長(zhǎng),本有首領(古指天子、方伯、 諸侯)的意思。《廣雅·釋詁一》:“長,君 也。”《周禮·天官·大宰》:“二曰長,以貴 得民。”鄭玄註:“長,諸侯也。”本文用如動 詞,統率、領導的意思。
江乙對荊宣王(楚策)
這雖是一篇短文,但寓意深長,後世
根據這篇文章創造了成語“狐假虎 威”。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 有智謀,當時在楚國做官。荊宣王, 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稱荊。宣王名良 夫。對,回答。
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
昭奚恤也,果誠何如?”北方,當時
指中原各諸侯之國。昭奚恤,楚國的貴族, 是當時的名將。之,介詞,作用在於取消 “北方昭奚恤”的獨立性,使它作爲“聞” 的賓語。果誠是同義連用,果真,到底的 意思。何如,即如何,怎麼樣。羣臣莫 對。莫,否定性的無定代詞,相當於現代 漢語的“沒有誰”或“沒有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