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音乐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全册

初中音乐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全册

单元、课(或章节)
第五单元《故乡歌谣〉
共2课时
课题
音乐欣赏《思乡曲》
第2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具
钢琴,多媒体
多功能网络教室
教育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思乡曲》,走近马思聪;了解这首带再现的三部曲的曲式结构,开拓学生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1、《思乡曲》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兼教育家的作品。
重点:在欣赏的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增加学生见识。
难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学习方法指导
一、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欣赏。
作者马思聪,早期留学法国,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他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兼教育家。“文革”受迫害,不得已出走,经香港到美国。最终客死他乡,《思乡曲》成了他最终的思乡情和愁。
二、乐曲简介:(解说)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内蒙组曲》(又称《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乐曲采用带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运用了我国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1—6小节)为主题呈述,直接采用了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这个旋律由波浪型的旋律线和逐层下行构成,以一个感喟的语调倾诉,加上高雕式柔和而略带暗淡的色彩,在朦胧、文化可亲的D弦上缓缓地轻声奏出,把思念、忧伤的情绪表现地细致如微。
第二乐段(7—25小节)转到同宫系统的宫调式,旋律中明显糅合有羽、商调式因素,并结合在属音上,从节奏、调式上与主题形成对比,迷惘落寞中的内心波动,在低回缠绵的音调中得到呈现。
乐曲再现部是缩减的,主题比初次呈示提高一个八度,更显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
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愁绪,最后结束在一个不协和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三、聆听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让学生感受乐曲所表达的乐意。
第三乐段(26—43小节)调性回到D商调式了,旋律幅度加大,激动和感慨的情感互相交织,在节奏、音区、音色等方面与主题形成对比,并进一步深化音乐内容。
以上三个段落情绪逐层高涨,音性质较接近,它们构成了乐曲的第一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转为宫E调式,速度略微加快,音乐形象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这部分也分为三个段落(49—58,59—62,63—70小节),第一乐章的旋律呈大的波浪型,气息宽广,情绪明朗,紧接的第二乐段歌唱性的曲调由第一乐段旋律紧缩而成。第三乐段充满柔情,仿佛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或对未来的向往之中,然而一切很快消逝,一个连接句把音乐带回乐曲的第三部分,一切又都回到现实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