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力跑中的传接棒技术案例

接力跑中的传接棒技术案例

“接力跑中的传接棒技术”体育教学案例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了。

特别是高中女生上体育课时出现无精打采,情绪不稳定,请假或见习的较多等等。

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在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练习方法,用体育游戏来结合本课内容促进体育教学,以此来提高同学对体育课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同时,以探究型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完善的教学模式。

本课,我选择了各种游戏来结合教学内容。

采用引导,打破传统创编,自主学习、游戏等教学方法,旨在不仅达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

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速度和灵敏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习阶段:水平五
学习目标:
1、在传接棒时不回头、不耸肩,眼平视,接棒的手不摆动。

2、发展速度素质,进一步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相互的配合能力。

3、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

学习内容:接力跑中的传接棒技术
学习重点:传接棒技术
学习难点:传接棒技术中的相互的配合
学习过程:
(一)课的导入阶段: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4X100米比赛中,短跑强队美国队的失误,牙买加队的夺冠导入课题。

1、达成目标:(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调动学习兴趣。

(3)充分活动身体避免运动损伤。

2、学习内容:
(1)课堂常规
(2)徒手操:教师领做一套徒手操。

(3)要求:学生跟随教师做徒手操,做到充分活动开身体各部分,以准备下面的活动。

(4)提出问题:必须在自己的接力区范围内完成,不能越出自己的跑道,影响其他队,A:接棒时接棒队员的状态,B:站位,C:接棒的手
(二)师生互动阶段:
1、达成目标:(1)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兴趣。

(2)体验运动的喜悦,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3)探究、分析传接棒技术
2、学习内容:跑姿练习
教法:
(1)教师领做原地摆臂练习,培养正确的跑姿练习。

(2)结合摆臂沿直线跑,讲解示范跑的动作要领。

(3)找出个别动作姿势比较标准的同学展现自我。

(4)与学生共同练习并语言引导。

学法:
(1)认真听讲,注意观察跟随教师一起做原地摆臂练习。

要求:动作协调、动作舒展、积极参与。

(2)结合摆臂沿直线跑。

要求:眼视前方,脚要落在一条直线上。

组织:
oooooo
oooooo
oooooo
oooooo
三)掌握技能阶段:
1、达成目标:掌握动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内容:分组比赛,两组,第一组比赛,第二组,分析、研究总结
教法:
(1)教师提示,学生探究传接棒技术的动作要领与练习方法。

(2)教师按照男女平均人数分为两组。

(3)分组指导学生练习,点评表扬。

注意:提示时,位置合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

学法:
(1)认真听讲,按照教师的指导练习。

(2)在练习注意跑的速度,看谁先到终点。

(3)要求:积极参与练习,注意成绩。

(四)创新思维,陶冶情操阶段:
1、达成目标:培养协作精神,展示个性,获得运动喜悦。

2、学习内容:
(1)抢绳游戏
(2)快速跑移物换物接力游戏
教法:
讲解游戏方法与规则。

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看谁先拿到绳子。

每组第一人起跑至场中,将重物移换至场边中放好后返回;第二人依次进行。

3、学生成人数比例分为同等的四组练习。

学法:
1、学生认真听讲游戏方法与规则。

2、学生要服从安排站好等待游戏开始。

3、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五)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1、达成目标:放松身心,体现心灵美。

2、学习内容:配乐韵律操。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放松身心。

学法:认真跟随教师做韵律操。

要求:轻松自然。

(六)解决问题、评价阶段
1、教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A:接棒时接棒队员的状态,B:站位,C:接棒的手。

老师问,学生答。

2、教师评价小结,肯定本课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鼓励。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放松和主动自我评价。

三、案例评析:
在这节《接力跑中的传接棒技术》的课上,以往是我讲授,学生练习。

大家都觉得没劲,那个跑得快的学生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施展能力,因为他没有这需要(又不是测验),只要稍加努力,便将同伴甩下一大段,而跑得较慢的学生也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同伴,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可他们都想换个起跑方式试一下,于是就出现了私下改变起跑方法的现象,他们觉得找到了真正的乐趣,这使我很震动。

他们的改变,打破了教师给他们固定的活动框架,满足了他们个人的心理需要,对他们的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我便召集了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发组合,自己找练习的方法(在相邻近的几个小组内),相互合作、协调配合,自我总结,自我探究。

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学生练习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活跃。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
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益就难以得到提高。

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不会奠定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经过这一堂课的实践证明:在一堂课中,课的内容和方法如果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缺乏新意那就会令学生对本课产生厌恶。

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被动型、重复的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只有在创新与实践中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意识和才能的培养,这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何去创新,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适应呢?
体育并不枯燥,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

但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发现现在的体育课和他们想像中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当然,体育课是教育,应有一些较正规的教学内容,这无可非议,如果此时教师教学方法呆板、生硬就会使这种落差陡增。

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慢慢地疏远体育,上课处于被动状态,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