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偶问题的定义知道,原问题与对偶问题是互为对偶的。
在给出原问题的对偶问题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关系:(1) 原问题各约束条件中的限制符号,必须统一是“≤”或统一为“≥”,不必考虑向量b 的元素是否是正值;(2) 如原问题有等式约束,则将该条件用等价的两个不等式约束条件替换,即“k f =)x (”可改写成两个不等式条件“k f ≤)x (,k f -≤-)x (”;(3) 对偶前后都要求变量是非负的;(4) 对偶关系是,“极大”对“极小”;“≤”对“≥”;向量c 与向量b 对调位置;矩阵A 转置。
例3-14 给出以下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212max x x z +=12321≤+x x ; 521=+x x ; 16421≤+x x ; 21≥x ;02≥x 。
解:原问题的规范形式及对偶形式写在表3-17中。
表3-17 线性规划对偶问题原问题对偶问题min 543212551612w w w w w s --++=max 212x x z +=1354321≥--++w w w w w12321≤+x x ; 244321≥-++w w w w16421≤+x x ;0≥i w ,51≤≤i 。
521≤+x x ;对偶问题的线性规划标准形式521-≤--x x ; max 543212551612w w w w w s ++---= 21-≤-x ; 13654321=---++w w w w w w 01≥x ,02≥x 。
2474321=--++w w w w w0≥i w ,71≤≤i 。
下面介绍线性规划对偶问题的一些性质。
定理3-4 在式(3-23)定义的对偶问题中,若x 和w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任意可行解,则一定有w b x c T T ≤。
(3-24)证 因为是可行解,必然满足各自的全部约束条件,即b A ≤x ,0x ≥;c w T ≥A ,0w ≥。
由此导出,b w x w T T ≤A ;c x w x T T T ≥A 。
标量的转置就是标量本身,即b w x w w xc x x c T T T T T T ≤=≤=A A 。
证毕 该性质表明,若*x 是求极大值问题的最优解,则*x c T 是对偶问题目标函数的下界;若*w 是求极小值问题的最优解,则*w b T 是对偶问题目标函数的上界。
其次,若其中一个问题的解是无穷大(或无穷小),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若其中一个问题无可行解,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或解是无穷大(或无穷小)。
例3-15 讨论以下互为对偶问题的解max 212x x z +=; min 214w w s +=;4221≤+-x x ; 121≥--w w ; 121≤+-x x ; 2221≥+w w ; 01≥x ,02≥x 。
01≥w ,02≥w 。
解由图3-3可知,原问题解为无穷大,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定理3-5 在式(3-23)定义的对偶问题中,若*x 和*w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可行解,且**=w b x c T T ,则*x 和*w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证 该定理的结论可直接有定理3-4导出,即**=≤xc w b x c T T T ;**=≥w b x c w b T T T 。
证毕定理3-6 在式(3-23)定义的对偶问题中,若*x 是原问题的最优解,则对偶问题也必有最优解,且最优值相等,即**=w b x c T T 。
证 应用单纯形法求解结果证明本定理。
引入松弛(辅助)变量,原问题表示为x c max T =zb A s =I +x x ;0x ≥;0x ≥s 。
(3-24)式中 n m R A ⨯∈,n R ∈x ,m m R ⨯∈I 单位矩阵,mR ∈b 。
用j a 表示系数矩阵][I A 中的 第j 个列向量。
设*n x 是原问题(3-24)的最优解(*n x 中除去辅助变量后就是原问题的最优解*x ),与最优解对应的基底为B ,加权系数向量为Bc 。
最优解*n x 的值是b 1-B 。
由于*n x 是原问题(3-24)的最优解,对应的判别数0≥-=j j B j c z σ;从式(3-7)和式(3-8)j B j B B z a c 1T -=;-x 1+2x -x 1+x 2图3-3(a )原问题代入最优解判别数的表达式,得到c )c (c c 0a c T 1T T T1T 1T ≥⇔≥⇔≥----B A A B c B B B j j B 。
(3-25)考虑到最右边的表达式形同对偶问题的约束条件,取T 1T )c (w -*=B B 。
将式(3-25)中第一个表达式用于所有辅助变量对应的列,因辅助变量在目标函数中的加权系数均为零,得到0c 1T ≥-B B ,表明*w 是对偶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因*x 是原问题的最优解,目标函数最优值为b c x c 1T T -**==B z B n ;而对偶问题的一个可行解*w 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是**-*====z B s n B x c b c w b T 1T T ,由定理3-4得知,*w 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而且两个问题的最优函数值相等。
证毕 定理3-6表明,如果已得到式(3-23)中的原问题的最优解*x ,那么就可以得到对偶问题的最优解BB c )(w T 1-*=,其中B 是原问题中对应于*x 的基底,B c 是相应的加权向量。
由式(3-25)的第一个表达式知道,在单纯形表格法的最终表格的最后一行中,已经给出了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即对应辅助变量的判别数的矩阵表达形式1T c -B B 就是对偶问题的最优解*w 。
从对偶问题的最终表格中,也能得到原问题的最优解。
定理3-7 (互补松弛定理)在式(3-23)定义的对偶问题中,若*x 和*w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最优解,记T 21][x ****=n x x x 、T21][w ****=m w w w 。
引入辅助变 量记为si x ,)1(m i ≤≤和sj w ,)1(n j ≤≤。
约束条件表示为i si nj j ji b x x a=+∑=*1,)1(m i ≤≤; (3-26)j j s mi i ji c w w a=-∑=*1,)1(n j ≤≤; (3-27)0≥si x ,)1(m i ≤≤;0≥sj w ,)1(n j ≤≤。
则一定有0=*i si w x ,)1(m i ≤≤; 0=*j sj x w ,)1(n j ≤≤。
证 用*i w 和*j x 分别乘到式(3-26)和式(3-27)的两边,得到**=**=+∑i i i si nj i j ji w b w x w x a1,)1(m i ≤≤; (3-28) **=**=-∑j j j j s m i j i ji x c x w x w a1,)1(n j ≤≤; (3-29)式(3-28)和式(3-29)各自累加,得到*=*=**==+∑∑∑w b T 111mi i si nj ijji mi w x w x a;*=*=**==-∑∑∑x c T 111nj j j s m i j i ji nj x w x w a;因**=w b x c TT,上述两式相减,得到0=+∑∑**nj sj m isix w w x;考虑到 0≥*i w ,0≥si x ,)1(m i ≤≤;0≥*j x ,0≥sj w ,)1(n j ≤≤,上式成立只能是 各项都等于零,即定理命题得证。
证毕 定理3-7表明,如果原问题(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中的某个变量si x (sj w )具有非零值,则 对偶问题(原问题)的最优解中的变量*i w (*j x )值为零。
若原问题的最优解中的变量(对偶问题) *j x (*i w )值非零,则对偶问题(原问题) 的最优解中的变量sj w (si x )值为零。
例3-16 讨论以下互为对偶问题的解max 214x x z +=; min 321412w w w s ++=;122321≤-x x ; 43321≥-+w w w ; 1621≤-x x ;1262321≥+--w w w ;4221≤+-x x ; 01≥w ,02≥w ,03≥w 。
01≥x ,02≥x 。
解:采用单纯形表格法求解,对应的最终表格分别为表3-18和表3-19。
38=*z ;T ]029068[x =*;T x ]4/1104/900[=σ;38=*s ;T ]004/1104/9[w =*; T w ]680290[=σ。
这个简单例子验证了定理3-6和定理3-7。
注意,4x 是原问题的第2个松弛变量,显然,满足024=*w x 。
3-6 对偶单纯形法本节首先介绍对偶单纯形法的解题思路,然后给出具体操作步骤。
设线性规划原问题为x c max T =z ;b x =A , 0x ≥。
下面导出适合采用对偶单纯形法的形式。
把等式约束转化为b x ≤A ,b x -≤-A ;则原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为2T 1T w b w b min -=s ;c w w 2T 1T ≥-A A ,0w 1≥,0w 2≥;令自由变量21w w w -=,于是原等式约束问题的对偶问题为w b min T =s ;c w T ≥A ,w 自由。
(3-30)定理3-5表明,如果原问题的一个基本可行解*x 中的基本变量值为b x 1-*=B B , (3-31) T 1T )c (w -*=B B (3-32)是对偶问题的可行解,则*x 和*w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因此,若得到对偶问题的一个可行解w ,且w 使(3-30)约束具有m 个等式关系,由式(3-31)和式(3-32)可得到原问题的基本变量值B x 。
若0x ≥B,由B x 和零值的非基本变量构成基本解就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若有0<B i x ,在保持w 为对偶问题可行解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基底B ,以达 到0b x 1≥=-B B。
这就是对偶单纯形法的解题思路。
对偶问题的可行解是满足约束方程c w T≥A 的,即满足0c )(c T -1T T ≥-B A B 。
这就是说,原问题的基本解Bx 是满足最优性判据的,但不一定是可行的。
因此,对偶单纯形法的各次迭代都是在保证满足最优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逐步使不可行的基本解变为可行基本解,得到的基本可行解就是最优解。
作为比较,单纯形法的各次迭代是在保证基本解是可行的条件下进行的,逐步使基本可行解达到最优解。
应用对偶单纯形法的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形式x c min T =z ;0b Ix x =+s A ,0x ≥,0x ≥s ,0c ≥,0b 自由。
(3-33)注意:一般线性规划问题转换成标准形式(3-33)的操作顺序如下, (1) 确认目标函数求极小值;若为求极大值,则目标函数反号;(2) 确认加权系数均为非负值;若0<j c ,则变量j x 用j j x x -=替换;(3) 确认约束条件均改换成“≤”形式,引入松弛变量s x ,构成等式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