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弗兰克
一、人本主义学说特点和背景
强调人的特性
探讨健康人格
从精神层面解释人格
借鉴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视角
●人本主义标志性特征
强调人的责任:人构建着自己的生活,行为是自己选择的
强调此时此地:过去的影响不会永存,按自己的真实感受去生活
关注人的存在(个体现象学):患者中心(倾听内心),同感(爱的领悟)
强调人的成长:完善的人:自我超越,自己获得“成长过程”
二、马斯洛主要观点
(一)健康与病态人格的特征
●健康人格:
丰满人性,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不断创造)
看到真实的问题,倾听内心(道家式倾听)
●神经症:
人格萎缩,丧失意义
逃避成长,内部信号微弱和消失
(二)成长与防御
●内部的两套力量:
1 出于畏惧而坚持安全和防御
2 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健康的成长过程——一系列情境的自由选择:安全和成长、从属和独立、倒退和前
进、不成熟和成熟
●需要层次
递进发展
自我实现——“一个人必须是他所能是”
●两种需要类型及其动机作用
匮乏性(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匮乏性需要:缺失影响身心健康,满足后动机作用消减
成长性需要:永不满足,成长的内在动力
●高峰体验
瞬息间美好积极体验。
超越功利的纯粹的体验。
短暂的自我实现,攀登人生境界的内心体验。
三、罗杰斯主要观点
(一)成为机能完善的人
●实现的倾向——“实现、维持、发展正在经验着的有机体的倾向。
”有机体的整体功
能和能量源。
●机体估价过程——实现倾向成为个体对自己经验评价的参照框架。
●自我完善的人=真正的人
真诚:心灵接触(从面具后面走出来),
成为自己:感觉,抉择
对经验开放,体会生活现实
(二)问题特征
焦虑:接触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
防卫机制:扭曲、阻止信息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混淆(Q分类法评价)
(三)无条件关注与人的成长
●条件性关注帮助儿童社会化,但不能失去机体评价过程。
●无条件积极关注:作为人被接受和爱
●为了满足关注需要,关注的条件逐渐取代机体评价过程。
●当价值条件比机体评价过程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时,个体的人格会受到损害。
非指导式治疗法——建立支持气氛
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来访者责任,共情反应
人本疗法——强调人的成长潜能,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