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
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
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
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返还性是前提,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节选自《论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的分析,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来说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包括如何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和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做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等。
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要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和把握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的论述,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考察和分析这些经济特征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首先应肯定,20世纪初叶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实质的分析,是科学的正确的。
列宁在分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704页)这不仅在当时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或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如此,而且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的当代,仍然是如此。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追溯到垄断的形成和它的统治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例如,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后期日益突出和尖锐起来,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这一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由于垄断组织具有比中小资本更强的驾驭大生产的能力,它的产生就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并进入同自由竞争时期不同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后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是如此。
垄断及其具体形式的变化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再如,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市场、就业、通货膨胀、收入调节、公共产品的生产等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无一不同垄断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实质的论述,在当代仍然适用,并未过时。
其次,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要历史地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考察。
从垄断资本在其国内的统治来看,垄断形成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及其他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是一脉相承的。
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仍然是那些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寡头们。
如果说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的话,就在于其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统治势力的不断强化以及统治手法的多样化等等。
当然,在有些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诸如“福利国家”待遇和“工人参加管理”等。
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干预、控制和调节,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有所缓和。
但从本质上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特征,仍然是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控制着国家。
从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或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来看,百年来世界风云变幻,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老殖民主义解体,赤裸裸地对他国进行军事侵略、武装干涉、经济奴役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新殖民主义却以各种新形式出现,用另外的方式实现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不应仅从现象出发,认为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外的统治及其特征的分析已经过时,再简单地列举一些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中的现象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和说明,而是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中,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关系。
正因为有了早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帝国主义国家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并不断重新瓜分和争夺,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后,才形成了现在这样一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边是发展中国家对峙的“南北关系”。
在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势力范围已瓜分完毕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就再也不可能走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进程。
最近的事例,可以举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某些主权国家的武装干涉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
第二,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要揭示其本质经济关系,又要研究其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益的经验教训。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这后一方面的内容不多,这同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科学著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将消亡,因此他也就没有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
列宁则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写作帝国主义论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时代,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格局,也是大不相同的。
对此不应期望从前人的著作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在这方面,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苏联进行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给我们作出榜样。
革命胜利之初,他曾按原来的设想希望尽快消灭商品经济,但很快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于是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学习发展商品经济的知识和办法,领导新生的苏联战胜了暂时的困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如果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生产关系调整的部分质变的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意义更加重大和影响更加深远的生产关系调整与部分质变。
从经济关系的本质上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是理想的总体的资本家代替个别的分散的私人资本家,去驾驭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长起来的的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去协调私人资本所无法协调的经济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归根到底是为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从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出发,去组织、计划、协调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
即使是一些调节各阶层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国家干预措施,有利于劳动者的让步,乃至搞福利国家等,其实质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服务的。
当然,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也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而且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在其内部进行调整的空间。
通过这些调整,生产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能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有所提高,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可以得到缓和。
更重要的是,这种内部调整和部分质变,预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某种方向,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有关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干预和调节,特别是其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也要予以关注。
例如,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有所谓市场失灵的解释及其由此提出的对策,这些虽不是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但对认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加强国家必要的经济调控的自觉性,还是有直接帮助的。
特别是国家主要应在哪些领域起作用,市场失灵理论的分析对我们确定国家的经济职能,确定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等现实问题,都有参考价值。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有制度上的区别,我们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但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还是非常必要的。
它可以丰富我们对市场经济原本不深不全的认识,在有些方面还能纠正一些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