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材内容与地位与地位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二课主要简述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史实。
专题五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在内容呈逐次递进的关系,可以概括为:50年代打下基础,70年代取得突破,80年代进行调整。
而第二部分《外交关系的突破》恰恰在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一节,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如果缺乏本课知识的学习,就会导致整个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完整。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温州地区高一学生设计。
优势:学生对于风云变幻的外交比较感兴趣,对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和尊重产生深深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因此本节内容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劣势: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且总分仅三十分,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基础普遍薄弱。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高一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其原因及意义;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演变并探讨其历史影响。
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理解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认识中美关系的缓和是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突破的关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多方面搜集材料,锻炼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中日建交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及意义依据:学生对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思考问题不全面,不能全面地理解重返联合国的原因,需要正确的引导。
解决措施:通过直观数据的呈现,图片的展现,辅以教师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认识到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
难点:中美关系解冻原因及其影响。
依据: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这是学生思维的困惑点。
高一的学生,通过网络对中美关系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由于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系统性的整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颇,需要正确的引导。
解决措施:借助课前准备文字资料、图片,创设新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分析】教法: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讲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总结反思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课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理念】1、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单向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信。
2、以全球史观为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中美关系演变历程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上课直观导入,新课呈现教师: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她拥有对联合国重大国际问题决策的一票否决权。
然而,这一权利来之不易,毛泽东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
要了解这段历史,就要走近1971年,走近26届联合国大会。
(教师动作:展示一张《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豪放的大笑》的图片,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兴趣)。
当时,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为什么乔冠华会发出如此爽朗自信的大笑?图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拉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辉煌的瞬间。
(随即播放一段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视频向学生解释乔冠华大笑的原因。
)设计意图: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往往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
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直观的材料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从情绪上和思想上进入到历史的情景当中去,快速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
外交突破之一:扬眉吐气,重返联合国1、小标题细节解读:为什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是用“加入”之类的提法?①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
③美国的阻挠,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占据。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学需要高屋建瓴,需要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蹲下身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细节做起。
只有在历史细节中,才能够深刻感悟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所展现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讲述美国的双重代表权: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湾都拥有联合国席位。
其实质就是要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企图分裂中国,如果你是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从维护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你对此将如何反应?学生答案预设:①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②这是尼克松政府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并且坚决反对④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在以上内容讲解的基础上,出示几则材料:材料一:“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材料二: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材料三:《历届联大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票数增长示意图》材料四:四张关于中国研发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科技成果的图片教师提问: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是什么?(必要时教师提醒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思考)。
学生代表充分发言基础上,教师作小结: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如“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和导弹的发射成功,打破了美苏制造的核威胁和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成功制造万吨水电压机,在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②中国政府制定了正确、灵活的外交方针、政策,始终推行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广泛支持。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亚非国家会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众所周知,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给予亚非国家许多道义上、经济上、军事上支持,如向越南提供大量物质援助,帮助越南人民抗美斗争取得胜利,在非洲帮助修建坦赞铁路等,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也才有了联合国中众多友好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席位。
)教师引导:这就是国家间的互惠互利,所以同学们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当互帮互助,形成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教师简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际意义和国内意义。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主要考虑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并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通过文字资料、图片展示,辅以讲述法,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从而更好得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史料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外交发展的艰难历程,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观察当今国际事务相互间的作用及影响,进一步认识只有靠自己的真正实力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外交突破之二:跨洋握手,中美关系正常化教师导语: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扶持国民党政权,阻挠中国统一;图谋制造“两个中国”阴谋。
学生活动1:请准备好的同学结合相关资料、图片对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教师引语:但是随着各方面形势的发展,中美两国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逐步走向正常化。
学生活动2:请同学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讲述“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等中美关系解冻历程中的小故事。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动手制作中美关系大事年表,从而使学生对中美关系演变历程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影视片断《周恩来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尼克松回忆录》片断,围绕中心问题:中美关系为何从敌视走向正常化?学生自行展开探究、讨论。
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走向讲台,融入学生当中去,并根据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
在学生代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小结,点出主旨:中美关系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走向正常化,是出于两国共同利益的需要,和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明智努力,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条件成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使学生认识到中美关系解冻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考虑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学不应当是传道,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感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体会与人分享的乐趣。
同时,此过程也促进了学生协调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外交突破之三:冰释雪融,中日建交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毛泽东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入正题。
引导学生浏览课本,了解中日建交的基本历程。
学生自主学习并用红笔划出重点内容(重要人物:田中角荣、时间:1972、文件:《中日联合声明》)。
在同学们从课本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小结,点名中日建交的重大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可以穿插关于中日建交背景的小故事,从细节入手。
设计意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回归课本是最佳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