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栓与止血检验实验诊断(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验实验诊断(课件)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 应用口服抗凝剂时 【INR的允许范围】: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ISI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ISI: 国际敏感指数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分析流程】
样品量 试剂量
血浆 PT试剂
50μl 100μl
50μl血浆
100μl PT试剂
温育3分钟------检测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 胎盘及肺组织等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 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凝 血酶原时间。
【步骤】 血浆+组织因子+钙离子 观察凝固时间
【参考值】 PT (凝血酶原时间): 10-14s PTA(活动度):80%-120% PTR(比值):0.8-1.2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0.8-1.5
【临床应用】 1、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查试验。 2、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3、是维生素K缺乏的监测指标。
【异常意义】 1、PT延长见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 ②后天性缺乏,见于DIC、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2、PT缩短见于:DIC早期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心肌梗 死等。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Cover7.gif
电镜下的血凝块
Cover7.gif
电镜下的血凝块
血液凝固(瀑布学说)
该学说认为血液凝固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凝血因 子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 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应链 直至血液凝固。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因子或其他有关 因素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理】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量的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凝 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的磷脂),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内源 性抗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稳定因子 因子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因子II、VII、IX、X都是在肝脏合成的,合成时需维生 素K参与,因此也称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
3、凝血过程
包含:三条途径或两个系统
① 内源性凝血途径:指由因子XII被激活到IXa-VIII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② 外源性凝血途径:指从组织因子(TF)释放入血到T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③ 共同途径:指从因子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 是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凝血过程
4、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5、抗凝及溶栓治疗监测的指标
1、口服抗凝药监测: PT,(华法林,香豆素类等) : 2、肝素治疗监测: APTT,TT ,AT-III(抗凝血酶III) 3、溶栓治疗监测:(链激酶,尿激酶,蛇毒等)
1分钟加热
3分钟加热-----------检测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临床应用】 1、是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查试验。 2、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是否缺陷。 3、是普通肝素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
2、凝血因子及其命名
概念:把在血液和组织中直接产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因子I 因子II 因子III 因子IV 因子V 因子VII
纤维蛋白原 因子VIII 抗血友病因子甲
凝血酶原 因子IX 抗血友病因子乙
组织因子 因子X 前期加速素、Stuart因子
钙离子
因子XI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Biblioteka 易变因子 因子XII 接触因子
一级监测:PT,TT,FIB 二级监测:D-Dimer(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PLG(纤溶酶原), a2-AP(a2-抗纤溶酶)。
二、凝血项目测定的原理及 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3、凝血酶时间测定 4、纤维蛋白原测定 5、D-二聚体测定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血栓与止血检验 实验诊断
高科
随着血栓与止血检验在临床科室的广泛 应用,凝血项目的检测已成为出血性疾病 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验项目;也成为手 术患者术前筛查有无凝血系统疾病的常规 检验项目;也是判断抗凝和溶栓治疗监测 的关键指标。
内容导读
一、血栓及止血基本理论 二、凝血项目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四、凝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五、凝血检测相关问题
一、血栓及止血基本理论
1、血液凝固 2、凝血因子及其命名 3、凝血过程 4、瀑布学说 5、抗凝及溶栓治疗监测的指标
1、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 态的过程,简称为凝血。
机体的凝血系统是非常精妙的平衡系统,由凝血 与抗凝两方面组成,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维持着动态 平衡,血液在血管中维持着流动状态,而血管损伤时 便快速形成凝块,当止血功能障碍时便发生血栓栓塞 或出血现象。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结果报告形式】 凝血酶原时间(PT):大于正常3秒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R×100% PT比值(PTR)=患者PT/正常对照PT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RISI
INR=
PT 测定值 PT正常人均值
【步骤】血浆+FXII激活剂+部分凝血活酶+钙离子 观察凝固时间. 【参考值】正常对照为20~35s,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为异常。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分析流程】
50μl血浆
50μlAPPT试剂
50μl的氯化钙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