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现状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
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
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
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
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
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
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
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对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取得大量观测数据。
以下是濮阳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变化情况:(一)、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动态演化过程1、1989年以前的动态变化情况据有关资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区农田井灌的发展,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位埋深一般4—7米,在市区西南部王助一带出现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10米。
1979年第一濮清南引黄灌溉补源工程发挥作用,马颊河以东现中原油田基地及附近引黄灌溉的区域,地下水水位回升,1982—1985年达到最高水位并处于稳定状态,水位埋深1.5—3.0米;其他井灌区地下水水位仍有下降,水位埋深6—12米,王助一带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12—14米左右(见附图1)。
1985—1989年,由于濮阳市的建设和迅速发展,地下水城市开采量急剧增加,浅层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2—8米,年均下降幅度为0.5—2米,以中原油田基地下降幅度最大。
1989年市区浅层地下水埋深6—17米,最大埋深区仍在王助一带(见附图2)。
2、1990—1999年的动态变化情况据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水位下降幅度等值线图(见附图3),除王助乡西郭寨附近略有回升外,市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
在这一时期,城市集中强开采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地下水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形成了以新市区北部为中心,覆盖新市区、油田基地和西部化工区的近似椭圆或纺锤形水位大幅度下降区(指年均降幅0.5米以上),水位下降幅度5—12米,其中,西部化工区降幅5—6米左右,油田基地降幅6—12米,新市区降幅6—10米(最大降幅12.8米)。
城区以外区域,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一般为0—6米,其中,王助乡0—6米,胡村乡、孟轲乡和岳村乡4—8米。
1999年地下水水位埋深12—24米左右,最大埋深区已由王助一带移至新市区(见附图4)。
3、2000—2008年的动态变化情况据1999年12月至2008年12月水位下降幅度等值线图(见附图5),这一时期,市区西部,即大致在桑新庄—西郭寨—铁丘—马湖以北、京开大道以西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西部化工区为中心、半径约6公里左右的近圆形水位下降区,降幅2—12米,中心最大降幅13.3米;京开大道以东区域和桑新庄—西郭寨—铁丘—马湖以南区域,水位基本持平(略有下降或略有回升),升降幅度±1米左右。
年均降幅超过0.8米的大幅度下降区,为图中4.5米下降幅度等值线(大致沿太行村—孔村—油辛庄—胡村—裴王合—前漳消—皇甫村南)所包围的区域,即以西部化工区为中心、半径约4公里左右的近圆形区域。
从多年水位动态曲线图也可以看出,市区西南部、新市区东部及京开大道以东区域,与1990—1999年期间的水位下降趋势明显不同,1999年以后水位下降势头趋缓并达到动态稳定,局部地区如油田基地南部还略有回升(见附图6、附图7)。
而在西部水位下降区,特别是大幅度下降区,与1990—1999年期间的水位下降趋势相比,1999年以后水位下降仍保持原来的趋势甚至还有所增大(见附图8)。
2008年水位最大埋深区已由新市区移至西部化工区,最大水位埋深30米左右(见附图9)。
(二)、浅层地下水渗流场(降落漏斗)的演化过程濮阳市建市之初,王助—铁丘—胡村—许村已存在一个因农田井灌开采而形成的较浅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或“水槽”),漏斗中心在王助—铁丘;在市区西部马新庄、皇甫、孔村一带和中部王庄、赵村、贾庄一带(现油田基地及附近)是两个高水位区(见附图10)。
由于濮阳市这一新兴城市的建设,新市区和油田基地城市集中开采对地下水流场的巨大影响很快显现出来,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1989年新市区东南部和油田基地东南部已形成城市开采降落漏斗区(或“水槽”),与原来的漏斗区相连,市区形成一个“Y”字型漏斗区,漏斗中心由王助—铁丘迁移至新市区东南部和油田基地东南部。
原来的王庄、赵村、贾庄一带高水位区被拦腰切割为王庄高水位区和贾庄高水位区(见附图11)。
随着濮阳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市区和油田基地城市开采量不断增大,新市区和油田基地的城市开采降落漏斗区也不断加深并向西北方向扩展, 1996年降落漏斗中心移至新市区东北部,表明新市区东北部的相对开采强度超过油田基地开采强度,油田基地地下水被袭夺而流向新市区东北部(见附图12),此后到2004年,降落漏斗中心一直位于新市区东北部。
如前所述,1999年以后,新市区东部和油田基地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并趋于动态稳定,而西部化工区的水位下降速率较之此前却明显增大,2005年在西部化工区出现城市开采降落漏斗,与新市区降落漏斗在胡村西以马鞍型地下分水岭连接,其中心水位较新市区东北部还要低4—5米,因此成为降落漏斗中心,新市区东北部成为次中心(见附图13)。
此后到2008年一直呈这样的地下水流场格局(见附图14)。
3月16日至3月18日,我局对城区马庄桥以南,106国道以西,金堤河以北以及大广高速以东范围内地下水位埋深情况进行了实地测量,共观测水井27眼,其中常观井19眼。
最浅地下水埋深位于油田五厂南大门东50米,水位埋深为5.76米,最深地下水埋深位于大化西、国电北,水位埋深为28米。
()二、市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市区地下水开采包括城市开采(工业、生活)和农业开采(包括农田灌溉、农村生活及乡镇企业等)。
城市开采主要是用水单位自备井开采,现有自备井312 眼,分布在西部工业区、新市区和油田基地;农业开采井约有4700眼,分散在城区外围农村及农业井灌区(主要集中在王助乡、胡村乡、岳村乡)。
据2000—2006年地下水资源均衡概算,市区(270平方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年均补给量8859.97万立方米,年均开采量9033.86万立方米,年均超采量173.89万立方米,超采系数0.02,总体处于略微超采状态。
城市西部工业区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超采较严重。
三、市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城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管理工作,涉及到技术、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
为使城市地下水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提出以下措施:(一)、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城市工业用水方面,加强用水工艺及设备的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定额。
凡新建、扩建、改建工业项目,必须实行节水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单位产值(或产品)取水量必须达到本行业合理化用水的先进水平。
在城市社会用水方面,坚决取消居民生活用水“包费制”,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器具,杜绝“跑、冒、滴、漏”现象,逐步推行“中水”系统,在保证生活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和杜绝浪费,降低新鲜水的需求量。
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地下水开采量占市区地下水总开采量的80﹪以上。
目前的传统灌溉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低,水浪费严重,必须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制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及喷灌、滴灌、渗灌第先进灌溉技术。
(二)、积极开辟(新建或扩建)城市集中供水水源,扩大集中供水能力目前,濮阳市区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不仅不能扩大开采量,而且必须有所削减。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城市集中供水的滞后必将导致自备井就地开采地下水的进一步增加,地下水采补将更加失衡。
因此,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根据城市用水需求增长情况,尽可能地超前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扩大集中供水能力:(1)根据濮阳市的水资源条件,必须着眼于金堤河以南,建设地下水供水水源地;(2)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引黄供水能力和中原油田彭楼引黄供水能力;(3)利用濮水河管理处第三濮清南调蓄水池为西部工业区企业直供循环冷却用水;(4)调引外源客水,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5)建设中水回用工程。
由于集中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呈阶段性而需水量的增长一般是连续性的,为保障用水,在集中供水不能满足时,可暂用自备供水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