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资源保护

地下水资源保护


3.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水超采,其实质是破坏了地下水及其赋 存介质天然状态下固有的生成—赋存—运动 之间的平衡关系。地下水原有补排平衡关系 的失调,必然要在新的条件(即开采条件)下寻 求新的平衡,在寻求新的平衡过程中,对原 地面沉降 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地面塌陷 地下水
一、地下水污染物的概念
在研究中,有的人往往把组分浓度高者定为污染 物,而根本不去追究其来源;也有的人把所有不 利于水的利用的组分统统视为污染组分。这些看
法都是片面的。
正确的污染物含义应该是: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
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
物,无论其浓度是否达到使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 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
量开采而造成的海
水向陆地流动的地 下径流。
海水入侵示意图
原理:在天然条件下,沿海地区的地下淡水和咸水
建立了水动力平衡。伸入陆地的楔形咸水和淡水体形
成天然的交界面。如果大量开采地下淡水,则会由于 降落漏斗的扩大使天然地下水位降低,破坏了咸淡水 体之间的平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淡水和咸水界面 就会向陆地方向推移,造成淡水体的污染。
2.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1984年成果比较)
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22亿m3,可开采 量减少56亿m3; 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242亿m3 ,可开采量增加643亿m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228亿m3,可开采 量减少309亿m3。山区:多年平均资源量增加348亿m3, 可开采量增加896亿m3。
三、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
近20年来,全国用水量急剧增长,地下水开采量
平均以每年25亿m3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国600多座
城市中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但水 资源浪费问题仍相当突出,我国的万元工业产值耗 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每公斤粮食的耗水 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水源地超 采状况
全国240个大型、特大型地下 水源地中,有53个处于超采状 态,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42亿 m3; 超采水源地个数最多和年平 均超采量最多的是山东省,仅 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就 有13个超采,年均超采量近l亿 m3 ; 辽宁、江西、河北三省的大 型、特大型水源地年超采量都 在0.5亿m3以上。
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除上海超过90%,贵州、
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它省(区、市)均小于
20%。
3.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发生变化
供水比例: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呈先增长再到基
本稳定的趋势,1980年为14.0%,2000年为19.8%,2003 年为19.1%,200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8.4%左右。 用水结构:农业灌溉用地下水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 重呈递减趋势,已从80年代的88%下降到2008年的62%;
区域降水量发生生了变化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 淡水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万km2) 评价精度明显提高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 1.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
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地下水开采量为572
单位面积可开采量减少。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
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已由15万m3
/km2.a减少到6万m3/km2.a。其中南方平原区为 17.8万m3 /km2.a ,山区为6.4万m3 /km2.a;北 方平原区为6.6万m3/km2.a ,山区不足2.5万 m3/km2.a。
3.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原因
土地盐碱化
(6)荒漠化
在内陆干旱区,人工生态林和下游荒漠河岸林及
灌丛是绿洲生态环境安全的屏障,这些植被的生长对 土壤水分状况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反映敏感。 有研究资料表明,内陆干旱区沙枣生长的最佳地 下水位埋深为3m,梭梭为3~5m,柽柳为5m,白刺、
沙拐枣为4m,当地下水位埋深超过最佳地下水位埋深
这些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具有下列一些共性:
(1)都具有毒性,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在环境 中具有长效性,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 多具有不可逆性。 (2)有机氯占主体,58个优先控制的有机物中有机氯 化物占25个,它们往往难以生物降解。
(3)在水体中含量较低,一般是μg/L数量级甚至 ng/L数量级。
直接后果:地下淡水的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增高、
水质变差,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利用价值。
(5)土壤次生盐碱化
在一些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引水条件较 好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于大量引用地表 水,进行大定额溉灌,造成浅层地下水水位长 期处于高水位状态,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地 下水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累而使土壤盐碱化, 这种现象称为土壤次生盐碱化。
行政区域超采状况
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地下水超采
问题。河北省超采面积最大,达66973km2,占该省 平原区面积的91.6%;超采区面积超过10000km2的还 有甘肃、河南、山西、山东等四省;超采区面积在 1000~10000km2的有新疆、江苏、上海、安徽、北 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和浙江等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采区面积在100~ 1000km2之间的有宁夏、海南、江西、云南、广东和 吉林省;广西和湖北省的超采面积不到l00km2。
我国也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 名单”,包括14类68种有毒化学污染物,其中有机毒物 占58种。这58种有机有毒污染物包括(括号内符号表示 对人体健康影响范围:O表示对器官有影响;T表示毒理 影响;C表示在危险水平的10-5就有致毒危险):
(1) 挥发性氯代烃:二氯甲烷(C)、三氯甲烷(C)、1, 2一二氯乙烷(C) 、 四氯化碳(C)、1,1,1一三氯乙烷(T)、1,1,2一三氯乙烷(C)、1,1,2, 2一四氯乙烷(C)、三氯乙烯(C)、四氯乙烯(C )、三溴甲烷(Cc)。 (2)苯系物:苯(C)、甲苯(T)、乙苯(丁)、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3)氯代苯类:氯苯(T/C)、邻二氯苯(乃)、对二氯苯(T)、六氯苯(C)。 (4)多氯联苯:多氯联苯(C)。 (5)酚类:苯酚(C/T)、间甲酚(O)、2,4—二氯酚(C/T)、 2,4,6三氯酚(C / O)、五氯酚(C/O)、对硝基酚。 (6)硝基苯类:硝基苯(T/O)、对硝基苯、2,4一二硝基苯(C)、三硝基苯。 (7)苯胺类:苯胺、二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6一二氯硝基苯胺。 (8)多环芳烃类:萘、萤蒽(T)、苯并(b)萤蒽、苯并(k) 萤蒽、苯并(a)芘 (C)、茚并(1,2,3,c,d)芘(C)、苯并(ghi)芘(C)。 (9)酞酸酯类:酞酸二甲酯、酞酸二丁酯、酞酸二辛酯。 (10)农药:六六六(C)、敌敌畏(T)、乐果(T)、对硫磷(T)、甲基对硫磷 (T)、 除草醚(T)、敌百虫(T)。 (11)丙烯腈:苯烯腈(C)。 (12)亚硝胺类:N—亚硝基二乙胺、N一亚硝基二正丙胺。
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
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2.0%,到1999年工业用地下水的比 重为18%,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20%。
城市地下水开采:全国有400多个城
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总量
中,地下水占30%。北方城市以开采
地下水为主,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 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
亿m3,80年代增加到748亿m3,2000年达到1068
亿m3,2008年达到1071亿m3。其中北方地区地
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开采量的76%。
2.地下水开采程度地区差异较大
地下水开采程度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除青海省外,开采程度均超过20%。其中 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100%,开采 程度超过或接近70%的有山东、河南、山西、辽宁。
(二)有机污染物 2、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这一类污染物多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如有机氯化 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并(a)芘和有机重金属化合 物。它们的性质均比较稳定,不易为微生物所分解,故 称之为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大多数具有较强 的毒性,甚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对人体 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后,土壤水分便会下降,植被根系因吸收不到地下水 而逐渐衰败,甚至死亡,进而导致土地沙化。
甘肃民勤沙化状况
4.地下水环境污染严重
污染原因:由于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水排放量的增加, 以及受农业大量使 用农药、化肥的影
响,使我国地下水
污环境受到染。
污染区域: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 围、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农 灌区等。 污染趋势: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 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
2.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
地下水超采是指一定地域内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 开采量超过了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并造成了地 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的现象。 严重超采区判断的依据:
实际开采系数大于1.2;
年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于1.5m;
引起地面沉降,且沉降速率大于10mm/a; 发生了海(咸)水入侵或荒漠化现象。
(二)生物污染物
细菌:地下水中曾发现并引起水媒病传染的致病菌有:霍乱 弧菌(霍乱病)、伤寒沙门氏菌(伤寒病)、志贺氏菌、沙 门氏菌、肠道产毒大肠杆菌、胎儿弧菌、小结肠炎耶氏菌等, 后五种病菌都会引起不同特征的肠胃病。
有上海、天津、西安、太原,天津塘沽个别点最大沉
降量已达3.1m。
西安市钟楼累积下 沉了75.1cm,大雁塔什 字下沉225.2cm,大雁 塔向北倾斜88.4cm。
雁塔区地裂缝
后果:地面沉降使建筑 物基础下沉,公路、桥 梁开裂,地下管道断裂 等。
大雁塔倾斜
(2)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也是一种地面变形现象,多发生在隐 伏岩溶地下水开采区,因此,又称岩溶塌陷。由于 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疏干或部分疏干了溶洞,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