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上)
三、奴隶社会与教育
三、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
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权,只有统治阶级及其子女 才能进学校;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培养目标主要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政治家、 雄辩家等;
教学内容的阶级性。“士之子常为士”“农夫之子 常为农”
三、奴隶社会与教育
三、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
2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思考:为什么? 奴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怎样? 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希腊罗马)七艺:文法、修辞、音乐、体育、 几何、算术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教育是个人获得社会身份、位置、声望的途径与 手段,前提是遵从政治的要求;
所谓教育的独立性值得怀疑/何种意义上的教育独 立? ………………
谢 谢!
第一阶段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的“五四”运动前。 在这一阶段中,教育上的主要变化是兴学校、废科举 和近代学制的建立。指导这一变革的基本方针是“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阶段自1919年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
一、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剥削和 压迫的工具
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特征
学校教育中出现双轨制、教育的阶级性隐 蔽化
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德国;宗教)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
三、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教育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转化可划 分为两个大阶段:
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协调提供条件
教育内容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
二、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
A. 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 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B. 教育由更多地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 更多地为未来社会服务.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萌芽 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 1000 余年,对我 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 的影响。古代书院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 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
思
考
为什么说科举制的盛行和废除都是历 史的进步? 书院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 重要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上)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
引 子
QUESTIONS:
1.教育(学校教育),是否一直存在?
2.若是,举例说明;
若不是,那学校教育是怎么产生的?
3.学校教育的存在依据是什么(为何存在)? 4.学校教育有没有消失的可能性?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四、封建社会与教育
一、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文化上的体现:
原有文化结构、文化人的结构、身份、位置 的打破
1、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2 、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 与增多 高等教育方面:欧洲的中世纪大学;中国的 书院 ;科举制度(隋、清)
科举制初期: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世族把持 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 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考试 选拔官吏, 有 利 于 形 成 高 素 质 的 文 官 队 伍 。 科举制后期: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 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 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 适应近代化进程的需要。
QUESTION: 学校的出现,在教育上意味着什么?为什么 学校能在奴隶社会产生?
三、奴隶社会与教育
二、学校的出现的社会条件 1 、生产力发展 —— 脑体分工 —— 培养文武
之人(国家之器)
2、可教的内容出现:奴隶主的空闲 ——文 化发展 3、文字的出现
—— 学校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综合产 物;其中,经济是条件,政治是需要,文化是媒 介
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
一、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与教育 17~18世纪末,是资产阶级教育家为改革封建社会的教 育,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教育迸行理论、舆论和 思想准备的启蒙时期。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是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摆脱教会对学 校独霸局面的时期。 19世纪下半叶起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发展规模扩大和 速度加快的时期。 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出现了与资产阶级教育性质 完全不同的、由无产阶级为本阶级及其子女开办的学校。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
第二节 近代社会与教育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
本章小结: 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 性联系
——历史维度 ——历史中的教育、教育特点 ——社会与教育的规律性联系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教育起源的争论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三、奴隶社会与教育 四、封建社会与教育
一、教育起源的争论
神话起源说:教育体现神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本能、冲动 [英]沛西〃能、[法]勒图尔诺 心理起源说: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制作劳动工具和手段时 交往起源说:人与人;传递经验;影响 身心为目的。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非独立性:未分化、未专业
2.教育的原始性:目的、内容、方法简单、 粗糙。 3.教育的同一性:同一氏族每个人接受相同 教育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与教育
三、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普遍化与直接化(教育的社会功 能扩大,社会的教育功能增强。)
学校教育制度梯形化、弹性化与开放化
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的现代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校教育的变与不变
变:
不变:
基本印象性结论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运作方式便 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结构; 教育是政治机器,是维护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文化工具;
三、奴隶社会与教育
一、学校的出现
欧洲最早的学校:雅典(前7-8世纪)
世界最早的学校:埃及,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我国夏朝有学校,但尚未确证;殷商有了学校(前1700年
左右 )有甲骨文作证。
《孟子 ·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孟子· 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汉书 · 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 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