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两篇学案博苑2011-11-21 05475d56b7b40102dt30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两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一【学习目标】1.牢记《诗经》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理解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找出相关语句并理解诗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4.充分理解诗歌主题。

【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2.分析并理解“赋”“比”“兴”手法的不同。

【知识链接】1.《诗经》简介(参见练习册)。

2.“诗经六艺”(参见练习册)。

【学法指导】朗诵法探究法习题法【学习过程】1.背诵初中学过的《诗经》篇目引入。

2.学生介绍《诗经》,老师点拨重点(笔记或勾画在练习册)。

3.预习检测(练习册字词部分)。

4.齐诵全诗,整体感知。

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②这首诗属于什么类型a叙事诗 b抒情诗 c哲理诗 d朦胧诗 e爱情诗f政治诗 g山水诗 h田园诗 i宫怨诗 j军旅诗5.小组活动疏通大意,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6.重要字词考查①古今异义氓至于涕贿三岁贰二三宴②通假字7.重要句子翻译①秋以为期以,句式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翻译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翻译⑤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翻译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翻译8.内容分析①反映他们甜蜜爱情的语句是②反映他们婚后不幸生活的语句是③用打比方的形式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的句子是④最能表现出女主人公觉醒后的果断性格的诗句是⑤写法上用到了“赋”的内容是⑥写法上体现了“比兴”手法的句子是⑦请在课本上按叙事过程将全诗划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部分。

9.思考以下问题,并总结人物形象。

① 姑娘的爱情是父母之命还是自由恋爱?依据② 姑娘在婚前考虑得很是细致,原文哪些诗句可以说明?依据③ 小伙子在婚前婚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④ 姑娘最后选择了与小伙子分手,这与其前面不顾家庭反对的结合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⑤ 姑娘的选择能否为其带来真正的幸福?为什么?⑥ 请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女主人公小伙子10.讨论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回顾小结】1.《氓》是诗经中重要的爱情叙事诗,在叙述中采用了,的手法,使叙事避免了平淡,同时也使诗歌的主题有效升华。

2.《氓》采用了诗经统一的句式,并且开始用韵。

3.《氓》的思想性最为突出,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状态,并且深入地思考,的关系,为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女性形象。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二一、思考领悟《诗经》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手法。

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社会问题,使诗歌创作成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画。

《氓》,偏重叙事。

二、鉴赏评价《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尤其是《氓》中的第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

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

这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三、练习【教学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课前热身知识梳理1、注音并解释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2、通假字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氓之蚩蚩将子无怒于嗟鸠兮隰则有泮不可说也3、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

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

今义)(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5、一词多义(1)其①士贰其行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③咥其笑矣(2)以①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③以尔车来④以我贿迁(3)于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③(4)之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5)言①载笑载言②体无咎言③静言思之(6)说①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②犹可说也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①搔首弄姿②踟蹰不前③贻人口实④匪夷所思⑤图穷匕见⑥若即若离⑦尔虞我诈出尔反尔⑧毫厘不爽屡试不爽⑨载歌载舞⑩忠心不贰⑾白头偕老⑿信誓旦旦⒀夙兴夜寐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译文8、固定句式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总角之宴二、品味鉴赏**整体感知课文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的“物”与“人”有关系吗?你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吗?三、延伸拓展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

鹊,喜鹊。

②(维鸠居之)鸠,斑鸠。

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

御,迎接。

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

⑥(盈)满、⑦(成)完成。

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

有蕡即蕡蕡。

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鹊”喻指__ _,“鸠”喻指_____ _;“桃华”喻指___ _,“桃实”喻指___ __,“桃叶”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鹊巢》的成语《桃夭》的成语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注释】①木瓜一种落叶灌木,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食用,不同于今天供生食的番木瓜。

琼赤色玉。

亦泛指美玉。

琚(音居)佩玉。

②瑶美玉。

一说似玉的美石。

③玖(音久)比玉稍次的浅黑色玉石。

④好相爱。

(1)解释词语投报以匪以为(2)一只瓜果与一枚美玉是价值悬殊的两样物品,在这里确是男女情人传递爱意的信物,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古代民歌为表达浓烈的感情,常常反复咏唱,这在诗歌中就是“重章叠句”。

请你就这种写法在本诗中的表达效果说点看法。

(4)试一试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或一段小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