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 第1期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Vol.41 No.12011年1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Jan.2011收稿日期:2009-07-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802033);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作者简介:张英朝(1978-),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汽车空气动力学.E-mail:yingchao@jlu.edu.cn不同尾翼两厢轿车的气动特性数值模拟张英朝1,韦 甘2,张 喆1(1.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2.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201804)摘 要:为了研究尾翼对汽车气动性能的影响,建立两厢轿车简化后的三维模型,为其设计了三种造型不同的汽车尾翼。
使用商业的CFD软件———ANSYS Fluent,对安装了三种不同尾翼的两厢轿车的外部流场进行三维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
文中综合造型、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安装这三种尾翼时两厢轿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选出其中综合性能最理想的尾翼造型。
关键词:车辆工程;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汽车尾翼;两厢轿车中图分类号:U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497(2011)01-0001-05Aero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atch-back carwith different spoilersZHANG Ying-chao1,WEI Gan2,ZHANG Zhe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bile Dynamic Simul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2.School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Abstract:A 3-D model was built for a simplified hatch-back ca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spoiler on caraerodynamic performance.The aero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done for the hatch-back carexternal flows using 3spoilers with different shapes by means of the commercial CFD code ANSYSFluent.The dynamic performance,economic benefit and operational stability of the spoilers wereevaluated comparatively,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were discussed.The best car spoiler withoptimal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as found.Key words:vehicle engineering;aerodynamics;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car spoiler;hatch-back car 近几年来,许多两厢轿车的尾部都加装了尾翼。
可以起到辅助汽车造型,提高汽车动力性、汽车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的作用。
有的尾翼还能起到改善后视野的作用[1-3]。
同一辆两厢轿车安装不同造型的尾翼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文献[1-4]中都提到了汽车尾翼的作用,但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综合造型和各性能的对比分析。
本文旨在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厢轿车在安装不同造型的尾翼时性能的差别以及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
用于指导两厢轿车改装时尾翼的安装选择及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第41卷汽车尾翼造型的设计开发。
1 数值模拟过程1.1 建立两厢轿车的三维模型在造型软件中建立两厢轿车的1∶1比例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整车总长为4179mm,不包括尾翼时总高为1420mm,包括后视镜时总宽为1894mm,不包括后视镜时总宽为1766mm。
模型封闭为实体。
简化外表面,其主要措施如下:(1)对表面局部凹凸如门缝线等做平滑处理,省略车门把手、车灯、雨刮器等附件[5]。
(2)建立简化的刹车盘、刹车钳、车轴、轮罩;在轮胎接地处拉伸出10mm高的凸台,这样可以避免划分网格时出现狭长尖锐的低质量网格[6-7]。
图1 两厢轿车的三维模型Fig.1 Hatch-back’s CAD model设计三种造型不同的尾翼并建立数学模型:(1)A尾翼。
如图2所示的A尾翼是根据顶棚后部和C柱上部的造型特点设计并安装在顶棚和后风窗交接处。
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A尾翼引导从顶棚流过来的气流,改善汽车尾部气流状况。
A尾翼使顶棚和后风窗之间的大幅度转折得以自然过渡,其造型的优点是自然大方,缺点是保守、普通。
(2)B尾翼。
在A尾翼的基础上镂空中部得到B尾翼,如图2所示。
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B尾翼引导一部分气流从中间镂空部分通过,沿着后风窗表面流动,达到清洁浮尘,改善后视野的附加效果。
B尾翼的造型自然大方,比A尾翼更新颖别致[4]。
(3)C尾翼。
如图2所示的C尾翼,其主体部分是两端有小翼的反翼型板,用支架支撑在顶棚后沿并向前倾斜。
设计出发点是希望反翼型板产生下压力,降低升力系数,改善两厢轿车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
C尾翼造型的优点是个性张扬,缺点是突兀。
(a)A尾翼 (b)B尾翼 (c)C尾翼图2 三种形式的汽车尾翼Fig.2 Car spoilers在整车的外部建立一个长方体计算域,模拟汽车周围的空气流动。
计算域整体长60m,宽18m,高8m[5-7]。
1.2 网格划分将两厢轿车的三维模型导入到CFD前处理软件中进行拓扑、修补和网格划分。
尾翼、车轮总成和后视镜表面的网格设置为5mm,长方体计算域的六个面的网格设置为1000mm,其他表面的网格设置为40mm左右。
为了模拟车身表面的黏性层(或附着层),在两厢轿车模型的外表面拉伸三棱柱型网格,每层2mm厚,共5层。
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在尾部建立约为1倍车长的网格加密区域[5-7]。
网格截面如图3所示。
每个算例都生成1000万左右的四面体网格,经过平滑处理,网格质量良好。
为了能够捕捉尾翼表面及附近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尾翼表面进行了网格加密,如图4所示。
图3 两厢轿车模型的网格截面(安装A尾翼时)Fig.3 Mesh section of car model(with car spoiler A)图4 三种形式汽车尾翼处网格划分Fig.4 Meshes of car spoilers1.3 求解计算本次计算假定空气为不可压缩气体,湍流模型选用k-ε模型,空间离散采用二阶迎风差分格式,迭代方式选用SIMPLE算法,残差选0.0001,·2·第1期张英朝,等:不同尾翼两厢轿车的气动特性数值模拟计算边界条件为:进口边界给定速度30m/s;出口边界为压力出口;地面、顶面和侧面为壁面边界;初始条件以进口条件给定。
采用大型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Fluent求解。
计算采用酷睿四核CPU,8G内存,收敛后的求解时间在10h以上[7-10]。
2 计算结果分析两厢轿车数值模拟结果见表1。
由于计算域较大,侧壁对车身周围流场影响不大,侧向力接近于零,忽略侧向力系数。
气动力系数见图5。
表1 数值模拟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系数A尾翼B尾翼C尾翼阻力系数0.3735 0.3872 0.4029升力系数-0.0857-0.1017-0.1101图5 汽车整车气动力系数Fig.5 Aerodynamics coefficients of car 从表1和图5中可看出:(1)安装A尾翼时,阻力系数最小,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最好;升力系数最大,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在三者中最差,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升力,一般情况下也能满足要求。
安装A尾翼时,综合考虑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其性能是三者中最理想的。
(2)安装B尾翼时,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都居中,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均居中。
(3)安装C尾翼时,阻力系数最大,与安装A尾翼时相比差值较大,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最差;升力系数最小,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最好,但产生的负压力过大,严重影响了两厢轿车的其他性能。
安装C尾翼时,虽然可以增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但是在正常行驶状态下并不需要这么大的下压力来改善汽车的操纵性能。
图6为汽车表面压力分布。
由图6(b)(c)可以看到,安装B尾翼和C尾翼时,后风窗附近的负压区面积较大。
这个负压区会对行驶中的汽车施加与行驶方向相反的“后拉力”,增大阻力系数。
安装B尾翼时,尾部有面积和数值较大的正压区提供负压力,减小升力系数。
这个正压区是B尾翼中空部分有效地把气流引向后风窗表面而引起的。
由图6(a)可以看到,安装A尾翼时,后风窗附近的负压区面积最小,尾部的“后拉力”较小,阻力系数较小。
A尾翼上表面有数值较大的正压区,能提供一定的负升力。
由图6(c)可以看到,C尾翼反翼型板的上表面是个数值较大的正压区,使两厢轿车的阻力系数明显增大,下表面是一个负压区,上下表面压差使气流对尾翼施加了一个很大的负升力,这是安装C尾翼时两厢轿车的升(a)A尾翼(b)B尾翼(c)C尾翼图6 安装不同尾翼时的表面压力分布Fig.6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body surface with car spoilers·3·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第41卷力系数最小的重要原因。
在图7(a)中可以看到,安装A尾翼时,汽车上部的气流在尾翼的引导下快速平稳地与下部的气流汇合。
A尾翼起到了有效引导尾部气流、尽量消除尾部气流分离的作用,有效降低了两厢轿车的阻力系数。
在图7(b)(c)中可以看到,安装B、C尾翼时,尾部出现了明显的乱流,气流不能平稳汇合,使得阻力系数增大。
图8(a)为汽车中央对称面,即y=0的截面速度云图。
由图8可看到,汽车尾部有大面积的(a)A尾翼(b)B尾翼(c)C尾翼图7 安装不同尾翼时y=0截面流线显示Fig.7 Streamline on y=0section with car spoilers(a)A尾翼(b)B尾翼(c)C尾翼图8 安装不同尾翼时y=0截面的速度云图Fig.8 Velocity contour on y=0section with car spoilers低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