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新理念
湘潭市湘潭县八中胡球
【内容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队伍。
本文从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要求政治教师把创新意识真正带进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
随着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要使教学活动不至于滞后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教师们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深入钻研教材,倡导新的教学方法,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这就需要政治老师寻找到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要求政治老师具备实践和探索相结合的精神和素质。
一、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了创新意识的设局。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不从整体上要求学生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贯彻《新课标》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要使《新课标》真正成为当代政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自身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
简单地说,多学习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平时要多向优秀教师请教,克服存在的缺点,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要求;多思考指教师要不断地理解和领会课程的要求,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多积累指教师要学会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经验,通过潜力的挖掘最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旦教师具备了创新能力,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学任务在教师预设的创新情境中较好地完成。
教学过程是教师贯彻自身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每一个带有创造性的设计,都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因此,对于一个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教师来说,时时都要观察学生对教学的反映,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突闪的灵感,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应用能力
政治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涉及政治。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
教师从政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入手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
以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授股票时,我只是用了十分钟时间简要介绍了一下股票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作用等。
就给每个学生10000元资金(虚拟),让他们自己投入股市。
有了这个虚拟资金,同学们情绪高涨,周末上证券交易所,弄清了如何开户等炒股基本步骤;有的同学家长是股民,就向家长讨教;还有上网寻找相关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召开了股民经验交流会。
这一堂课,看似开了“无轨电车”,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关联不大,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中所没有的更多的东西。
(二)、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主体性”的魅力
《新课标》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应体现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自悟。
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
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用能力。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
或未发生教学。
教师在新课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例如在税法知识的学习中,我运用明星效应,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刘晓庆偷漏税情况及财产拍卖事实”的录像,结合课本的插图“追星族”,组织学生完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这一框内容;围绕“经济、法、税收”三者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展开讨论,有些学生谈到,经济的发展带动税收的增长因此要增加税收就必须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而想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就必须在税收政策上进行扶持;有些学生认识到,税法具有强制性,每个纳税人必须依法自觉纳税,同时税法对每个纳税人又提供了法律保护。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习讨论,使师生都对税法的特点及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增强了纳税人意识,又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多渠道的知识来源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诚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
即体现为教师能否根据学科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
课程资源开发的多与少,实际上是衡量教师创新意识强与弱的重要标准。
时代对学生知识的要求,不仅仅
局限在现有的课本上,它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做全新的处理,增加大量的新内容。
如果教师创新意识不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来源的渠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
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
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素质发展的反映。
因此,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多渠道的知识来源,更是《新课标》对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要求。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启学生勇于探索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新课标》要求政治教师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根据全面性与层次性的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好,对课本知识已经掌握的比较到位,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专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这时教师务必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知识,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
1、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
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选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研究的实际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务越俎代庖。
研究性学习一般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分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分组提供建议,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中心。
在教师直到下,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要妥当,符合实际。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但要根据课题本身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定。
理论性的研究课题,要注重于资料的收集,整理;实践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多做实验,多留心观察;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由于条件不同,采用的方法肯定也有所区别。
从政治这门学科来看,一般来说重理论的比较多,所以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性时,一定要多跑图书馆,多收集资料。
如:在讲“商业保险”时,让同学拿出自己的学生意外保险,让有赔偿经历的同学谈谈其过程和感受。
通过一些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