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接受文学接受一、关于文学接受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学理论对艺术接受的研究接受美学改变了研究的重点:把艺术欣赏,读者对艺术的接受放到了中心地位。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代表人物:尧斯伊瑟尔主要特点:把艺术欣赏,即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提到中心的地位。
接受美学尧斯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反映的环节,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的力量。
”“期待视界”(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尧斯认为,在文学史上,一部部作品,作为一个个“文学事件”,它们的“相关性”“基本上是以当代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作者的文学经验的‘期待视界’为中介得到统一的。
”尧斯认为,“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即已存在的意向。
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
期待视域:个人期待视域与公共期待视域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空白”理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结构上的“空白”,它存在于情节、对话、生活场景、人物性格、心里描写等方面,这些“空白”所造成的作品的许多不确定性,它们召唤着读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
伊瑟尔的观点读者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再造再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
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处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
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所谓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伊瑟尔指出: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
它存在于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凭借经验或者爱好,进行构想和预先设定的某种品格。
并且,这一隐含读者业已介入创作活动,被预先设计在文艺作品中,成为隐含在作品结构中的重要成分。
显然,这个“隐含读者”排除了许多干扰因素,更符合作者的“理想”,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个作者,即作者自言自语时的聆听对象。
(三)所谓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作用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
作家和读者构成文学活动的主体。
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整体性的人,必然要受到文学活动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心境下对同一文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读者的主体性,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自由性读者的主体性对应的客体审美活动的方式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审美创造的思维方式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缀文者”与“观文者”二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读者的接受影响作者的创作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伊瑟尔:“召唤结构”英加登:“空白”、“不确定点”英加登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阅读前的素养储备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
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娱乐、消遣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批评动机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二、审美感受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的核心地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审美体验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文学的媒介——语言符号不及物性:不能直接诉诸可视形象,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之后进行想象。
承载理性和历史性从感受到评价审美感受审美评价生成感性的文学形象体系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作为整体的文学接受活动交叉共生整体性视域融合二度创造的意义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审美意蕴文学形象当代叙事学:概略、省略中国传统小说:“续”、“补”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文学活动的完成与持续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人。
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共通性及其关系文学接受的共通性文学语言的把握文学形象的把握文学意蕴的诠释具体的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
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是共通性的客观基础,而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
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和共通性。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康德:《判断力批判》指称那种无概念但却具有普遍性的先天主体能力。
内在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的活动。
“经典”与“经典化”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些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他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的作品;但是那些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能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普通读者专业批评家文学史家意识形态的审察传播手段、途径和范围的制约经典化过程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的互动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只是从经典形成的角度来观照文学接受活动及其结果。
文学的创造性部分地来自于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
“伪经典化”现象,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的活动。
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经典的正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
经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对于经典的关注(颠覆)传达出大众文化的一种焦虑。
在这种焦虑中,大众文化开始从经典谱系中寻找消费符号,以熟悉的人物讲述异类的故事,在故事中传达消解崇高、追求世俗幸福、反英雄、比“矮”的世俗精神。
对经典的颠覆(尤其是“红色经典”),从反面说明了经典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正是由于文学经典所具有经典意义,对之进行颠覆和改编才可能产生“惊世骇俗”的刺激性,成为公众话题。
首先,我们应该善待经典。
我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以知识社会学的眼光来解剖经典产生的社会原因,揭示其暗含的权力关系,从而揭去蒙在经典之上的神秘面纱,这是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经典之于今日的价值。
经典生成的深层逻辑及其暗含的权力关系与它们拥有的精神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价值是远远大于它们生成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