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实验(一)》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
种子发芽实验: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的发芽实验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3)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
活动一: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1、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教材提示的“土壤、水分、气温”是学生熟识的,如果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还可能提出什么来呢?(空气、阳光、肥料、休眠期……
2、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可能会说“种子不能发芽了”)!草率吗?也是现实及真实的。
追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这样自然地进入了下一活动。
(科学教师就应该学会追问)
活动二: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讨论用实验证明
1、明确:
(1)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2)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只能用于观察的。
2、提示学生:研究要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明确研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呢?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
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书本中,提示“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活动三:配备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
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
例如:教材提示把绿豆种子种在纸巾而不是土壤里,为什么要这样改?不改可以吗? 教材提示每个盒子种两颗种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是可以提示学生在之后的观察活动中应该注意观察哪些内容,怎样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
2、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明确对比实验的规则(或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初步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感受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活动设计】
一、引入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并设问:怎样做能让这颗绿豆种子发芽呢?
2.学生小组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3.学生说说怎样做绿豆才能发芽。
4.教师归纳并板书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到土壤里、浇适量的水、放在阳光下……
三、提出研究的问题
1.教师谈话:看来从种子长成一棵植物还有不少的条件,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
2.引导学生简单推测改变某个条件的结果。
(没有水或是只有很少的水会怎样?放在黑暗中会怎样?放在冰箱中会怎样?……)
四、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
1.各小组选择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初步讨论方案。
2.部分小组交流设想,同学间评论方案的可行性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有些条件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同学设计的方案存在一些问题。
)
3.教师出示设计方案的注意点,各小组再次选择问题: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五、种子的发芽实验装置
1.请学生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
(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
)
2.参照教材上的图示配备实验器材。
3.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给每组中的两颗种子编号。
4.阅读观察记录表,进一步了解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从结构层次上看,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的发芽实验,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
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教材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要引导学
生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一中心活动,首先有两点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一是“只能改变一个条件”,二是“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
另外,和“物体沉浮”研究活动中的对比实验相比,本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所以实验结果更具不确定性。
五年级学生考虑问题一般有局限性,可能会忽视许多因素。
同时对对比实验中什么因素是不能改变的,什么因素必须改变并不真正明确,在这里教师起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要将讨论的过程细化,将学生的思路整理清楚,教师可以以选择一个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把实验思考的过程明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应上述过程明确自己的想法,加深印象。
最后,教师对课后实验、观察的具体要求清楚明了。
【作业设计】
填空
1、在做“水是否影响种子的发芽实验”时,实验组是,对照组是。
2、农民伯伯一般在春天播种,是因为:。
3、播种后,下一场雨,种子发芽会更快,这是因为:。
4、我们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只能改变:个条件。
5、1班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是这样的:准备两个同样的花盆,取同样的土壤洒同样多的水,然后种下种子,摆在同一和桌子上,但把其中一盆用暗箱罩上“我们可以推断1班同学要研究的是()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A、水
B、温度
C、光照
D、养分
6、农民伯伯在()的条件下播种的最容易发芽
A、阳光温和,土壤潮湿。
B、非常寒冷
C、阳光曝晒,土壤干燥
D、土壤含水量过多
7、你曾经做过研究种子发芽的实验吗?有什么收获?
问答:
什么叫对比实验?对比实验需要哪些条件?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课外补充】
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发芽除了本身发育完全的内在条件外,尚需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配合才能进行。
所谓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空气和光线等。
(一)水分:
水分是种子发芽所绝对必须的。
有了水分,酵素才能活动,种子贮藏的养分才能水解产生作用,细胞也才能膨胀伸长。
(二)氧气:
种子开始活动就要进行呼吸作用,也就需要氧气。
所以播种时浇水太多,种子反而会腐烂,就是因为缺氧的缘故。
只有少数水生植物的种子,才能在缺氧状况下发芽。
(三)温度:
植物种子可以在0-40℃的温度范围内发芽,但每一种植物都有其发芽适温,也就是最适合于发芽的温度。
植物的发芽适温因原产地而异,一般而言,温带植物以15-20℃为最适,亚热带及热带植物以25-30℃为适。
(四)光线:
有些植物的种子需要有光线才能发芽,也有些植物则正好相反,前者称为好光性种子,后者称为嫌光性种子。
所以播种后应考虑植物对光线的好恶来决定覆土与否。
一般细小的种子由于养分贮藏少,不足以支持胚芽由土中长出仅能在地表发芽,多属于好光性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