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法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第二课时 教案

道法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第二课时 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年级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学内容
10.《家人的爱》第二课时:相亲相爱一家人
教材分析
本课侧重帮助儿童体会感受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家人的辛苦,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本课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中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分担家务”。家人的爱,是儿童爱的源泉,也是儿童获得爱的最直接途径,通过这样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家庭意识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少注意到家人为家庭的付出,因此,通过“家人的爱”在哪里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家人为家庭付出,是家人爱的表现,让学生理解这些是这节课的基础。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家庭组成方式,学会接纳和面对不完美的家庭和家人。
课堂检测:1.举例说说家人对你的爱。
2.最想对家人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板书设计
10.家人的爱
怎样才是真正的爱
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感受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
行为与习惯: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并用行动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知识与技能:体会家人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受家人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
发现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家人间的付出与关心,感受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现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就使他们很容易得到来自己人过多的关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享受家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些孩子感受不到家人对自己的爱,以为一切都只是一种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而已。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家人的一言一行是爱心的表达,要学会发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并心怀感激。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并以生活和身边的真实内容为原型,创造情景让孩子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对情景进行辨析,揣摩,理解,经过这个辩证的过程,最终能达到让孩子更深刻地明白家人的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无论家庭成员如何,但家人对我们的爱是不变的。
活动三:观看视频,认识生活的艰难
出示一年级住宿的学生,突然从家长的身边离开,进入全新的学习环境,通常会很不适应,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的视频资料,请学生说一说是不是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
活动五:贴心宝贝在行动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家人无私的爱,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正是因为有了家人辛勤的养育,我们才能快乐生活。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人的爱吧!这周末回家立刻行动起来,当个贴心的小宝贝。
(出示:活动延伸“贴心宝贝在行动”反馈卡)
贴心宝贝在行动计划
日期
宝贝的行动
宝贝集“心”数
【设计意图】:道德与法治课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为防止课内激情课外抛的现象,特别设计了课外活动延伸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将对家人的爱付诸于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孩子为什么能活了下来?
3.是啊,是他的爸爸妈妈用生命,用全部的爱给了这个孩子新的生命,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不是也想起了家人关心关爱你的点点滴滴呢?千言万语也不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请拿出感恩孝心卡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使学生发现家人的爱的伟大,并心怀感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家人不在我们身边,但是,他们的心里却常常牵挂着我们,,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能独立成长,这其中也饱含着家人最好,最深的爱。
活动四:故事引领,升华主题
1.孩子们,原来家人的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你知道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更深沉的爱!请看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故事—《天亮了》(故事讲述的是02年“五一”长假,一高空缆车出事,车中仅有一名五岁小孩幸存。在灾难来临时,一对夫妻高高地用双手托着了他五岁的孩子,把生的希望给了自己的儿子,而夫妻俩双双遇难了。)《来自天堂的短信》汶川地震中在妈妈怀里获救的孩子。
活动二:生活情景再现,辨析“爱”
1、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家人的爱,这种是爱吗?看书38-39页《肩头上的爱》。
小结:其实这种也是爱,因为这种爱能让我们更独立更快成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小红在家看电视,到了睡觉的时间也不睡觉,妈妈严厉批评了她难道是妈妈不爱她了吗?
生活中有没有被家长批评的时候?
实施策略
1.情景模拟2.调查汇报
教学准备
1.活动表格2.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个性修改
活动一:比一比,谁找到的相似多
1、你有家人的影子呢?想一想。
【设计意图】感受、体会家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唤醒学生平时和家人相处的一些画面,使学生产生对家人的亲切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