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本篇介绍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理论。
主要包括三章内容:第二章产业结构;第三章产业关联;第四章产业发展。
第二章产业结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以及产业的划分,并且掌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理论,以及国际间产业结构转移的理论,而且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有所认识。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增长,而经济总量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演进。
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产业结构的含义和产业的划分,第二节介绍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国外对产业结构演进和国际间产业结构转移的理论,第三节介绍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第一节产业结构概述一、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当时,这一概念包括范围较广:●产业内部之间的关系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结构●产业的地区分布现在,这一概念逐渐明确:●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
●产业布局——产业的地域分布结构。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
广义的产业结构又包括两方面含义:●质:解释联系及其方式变化的趋势,揭示主导产业等替代规律及相应“结构”效益。
——产业结构(狭义)●量:研究产业间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投入”“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产业关联二、产业的划分(一)三次产业分类法澳洲学者费希尔Fisher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任教时,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根据人类经济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
第一次产业:和人类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产业: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对原材料加工和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第三次产业:以非物质产品生产为特征的服务业在此基础上,统计学家克拉克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随后,这一方法得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统计学界的承认,正式出现在两国政府的统计手册中,并流行于其他国家,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中国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次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第二次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其中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
第三次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两大部分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业。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二)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是依据再生产过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划分依据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划分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
——“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划分目的与作用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两大部类产品消耗和补偿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社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并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
划分的缺陷●涵盖全部产业不完全。
没有包括非物质生产部分,甚至商业、运输业等与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产业。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产业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造成的。
●实际工作中划分界线的困难。
不少产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
这是由于马克思的研究目的,而非实际运用目的造成的。
2.农轻重分类法划分依据为了应用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分类理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过农轻重分类法。
划分农——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轻——轻工业,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产品。
包括纺织业、食品业、印刷业等;重——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包括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等。
划分的优点直观和简便易行。
可以大致反映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对宏观上进行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也曾采用此划分方法。
划分的缺陷●针对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涵盖不全面;●传统的农、轻、重之间的界线难以划清。
适应阶段工业化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
3.霍夫曼产业分类法划分:针对工业部门进行划分。
消费资料产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和家具制造业。
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一般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他产业:橡胶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工业和印刷工业等划分原则:消费资料产业:该产业产品用途有75%是消费资料;资本资料产业:该产业产品用途有75%是生产资料其他产业:难以用上述原则进行划分的产业。
划分目的满足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方面的需要。
划分要求●划分界限的统一性和划分的权威性。
各国政府都将标准产业分类作为“官方统计”的依据,由政府权威机构编制和颁布。
在中国,由国家标准据主管此项工作。
●不遗漏、不重复。
●较强的实用性。
(三)标准产业分类法1. 联合国的划分联合国分别于1948年、1958年和1988年制定、修订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简称ISIC)。
共有大项、中项、小项、细项等四级。
其中的10个大项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业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2. 中国的划分参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中国分别于1984年和1994年制定和修改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把全部的国民经济分为16个门类,91个大类、352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
16个门类分别是:A.农、林、牧、渔(含5个大类);B.采掘业(含7个大类);C.制造业(含30个大类);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含3个大类);E.建筑业(含3个大类);F.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含2个大类);G.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含9个大类);H.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含6个大类);I.金融、保险业(含2个大类);J.房地产业(含3个大类);K.社会服务业(含9个大类);L.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含3个大类);M.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含3个大类);N.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含2个大类);O.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含4个大类);P.其他行业(含1个大类)。
划分的缺陷●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会因地区间资源禀赋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产业类型;●同一产业会因经济、技术的进步,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产业类型。
(五)关于产业的其他主要概念●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
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支柱产业:一般指在产业结构系统的总产出中占较大份额的产业。
●瓶颈产业:一般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短线产业。
●基础产业:一般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的产业。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本节主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等内容。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
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
●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古典经济理论没有把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诸多结构变化当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排斥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哈罗德和多马在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吸收了凯恩斯的思想,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这一经济增长模型也没有将技术进步因素和结构变化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也排斥了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索罗将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他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其一般表达式为:Q=F(K,L,t)式中,Q是国民经济总产出,K和L分别为资本总投入和劳动总投入,t为时间。
这一模型考虑了时间变量t,即技术进步因素。
很明显,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结构因素排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结构主义观点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而认为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的差别。
结构主义属于“次优论”的范畴。
由于种种原因,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无法获得的,结构主义的观点是放弃追求最优化的企图,转而追求“次优”。
(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过程;部门变化和总量变化是互为关联的,它们只有在被纳入总量框架之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衡量;缺乏所需的总量变化,就会大大限制内含的战略部门变化的可能性。
”根据他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又拉动了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
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
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
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以农业为主导阶段、●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